1. modprobe 加载内核模块
a) 在 /etc/module.conf 中查找别名
b) 在 lib/modules/version/module.dep 中判断是否有依赖模块需要被提前加载(该文件被depmod-a建立)
2. 2.4内核中不一定非用init_module和cleanup_module做开始和结束的函数,但需要用module_init和
module_exit申明。
3. 宏 __init 和 __exit 可以使函数在运行完成后自动回收内存(限模块中),__initdata用于变量,
举例:
#include //需要包含的头文件
static int ntest __initdata = 3;
static int __init test_init(void) {...}
static void __exit test_exit(void) {...}
module_init(test_init); //申明放在实现函数后
module_exit(test_exit);
4. 一些模块说明的相关宏,可以用objdump可以查看相关信息。
MODULE_LICENSE() 说明代码许可类型
MODULE_DESCRIPTION() 模块描述
MODULE_AUTHOR() 作者
MODULE_SUPPORTED_DEVICE() 模块支持的设备
5. 参数传递使用宏 MODULE_PARM(变量名,类型)。
支持的类型有"b"比特 "h"短整 "i"整数 "l ......
一、cd用来进入指定的某个目录。
说cd这个命令是Linux上使用率最高的两个命令之一不为过吧(另一个当然是ls了),前两天看到了一个cd命令的小技巧是我一直都不知道的,呵呵,这里顺便记下来。
cd - #回到上次所在目录,感觉还是比较有用,省略了很多输入。
cd !$ #把上个命令的参数作为输入。
cd #回到主目录
cd ~ #同样也是回到主目录
二、ls 列出当前目录下的文件。
ls命令是我们常用的几个命令,但是其中有一些很有用的参数我们往往不是很清楚,现在介绍如下:
-t -c 按照时间顺序显示
-p -F 在每个文件名后附上一个字符以说明该文件的类型,“*”表示可执行的普通文件;“/”表示目录;“@”表示符号链接;“|”表示FIFOs;“=”表示套接字(sockets)。
-r 对目录反向排序。
-s 在每个文件名后输出该文件的大小。
-u 以文件上次被访问的 ......
在上一部分提到过了,vivi作为bootloader,向内核传递启动参数是其本职工作之一。要把这个情景分析清楚,不仅仅需要分析vivi的参数机 制,而且要分析Linux kernel的接收机制。因为这是一个简单的通信过程,比起本科所学习的TCP/IP来简单的多,但是因为简单,所以在协议上并不规范,理解上反而不如 TCP/IP协议。下面就分为两个方面对此情景分析。
一、综述内核参数传递机制
现在内核参数传递机制有两种:一种是基于struct param_struct,这种已经比较老了。缺点是该结构每个成员的位置是固定的,受限比较大。另外一种就是新的struct tag way。说新是相对的,Linux kernel 2.4.x都希望采用这种tag的方式。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可以有如下参考(所给出的目录是基于linux-2.4.18的内核,以顶层Makefile 所在目录为当前目录。这里基于ARM架构的S3C2410,其他的SoC可以类比很容易得到):
1、关于bootloader的理解--【Documentation/arm/booting】
此文档详细的讲述了bootloader的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armlinux@lqm arm]$ cat Booting
&n ......
Linux流量控制1--排队规则
2008-07-31 15:26
Linux操作系统中的流量控制框架创建了一个通用环境,它集成了所有用于限制和流量整形的可以互联的不同元素。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元素甚至可以作为一个模块动态地加载和卸载。
TC(Traffic Control)工具提供了一个命令行用户接口来配置Linux流量控制。该工具让用户可以设定并配置几乎所有的流量控制框架要素,比如排队规则(qdisc)、类(class)及过滤器(filter),他们之间的关系见下图。
排队规则:每个网络设备配有一个排队规则。通常,要发送的报文被送到一个排队规则中并且按照特定规则在此队列中排序。
类:排队规则可以有多个接口,这些接口用于向队列管理插入报文。在单个排队规则中,可以把报文分配到不同的类。
过滤器:通常用来将外发报文分片到排队规则的类中。
排队规则
Linux可支持无类排队规则和分类排队规则。无类排队规则包括FIFO(先进先出)、TBF(令牌桶过滤器)、SFQ(随机公平队列)等;分类排队规则包括PRIO(优先级)、CBQ(类基队列)、HTB(分层令牌桶)等。 ......
使用过滤器分类
每块网卡都有一个出口根排队规则,缺省情况下是pfifo_fast 排队规则。每个排队规则都指定一个句柄,句柄有两个部分,一个主号码和一个次号码。习惯上把根队列规定称为“1:”,等价于“1:0”。类的主号码必须与它们父辈的主号码一致。如下图。
数据包是在根队列规定处入队和出队的,而内核只同根打交道。一个数据包可能是按照下面这个链状流程进行分类的:1: -> 1:1 -> 12: -> 12:2,数据包现在应该处于12:2 下属的某个队列规定中的某个队列中。在这个例子中,树的每个节点都附带着一个过滤器,用来选择下一步进入哪个分支。然而,这样也是允许的:1: -> 12:2,也就是说,根所附带的一个过滤器要求把数据包直接交给12:2。
当内核决定把一个数据包发给网卡的时候,根队列规定1:会得到一个出队请求,然后把它传给1:1,然后依次传给10:、11:和12:,然后试图从它们中进行 dequeue()操作。也就是说,内核需要遍历整颗树,因为只有12:2 中才有这个数据包。换句话说,类及其兄弟仅仅与其“父队列规定”进行交谈,而不会与网卡进行交谈。只有根排队规则才能由内核进行出队操作。 ......
(所有的#不是要输入的命令,是对目录的省略,文件夹要和对应的目录相同 如 你的文件夹放在了dowload 下,就要回到dowload目录下,一般文件夹的命名不要用汉语)
对于刚刚接触Linux的人来说,一定会给Linux下一大堆各式各样的文件名给搞晕。别
个不说,单单就压缩文件为例,我们知道在Windows下最常见的压缩文件就只有两种
,一是,zip,另一个是.rar。可是Linux就不同了,它有.gz、.tar.gz、tgz、bz2、
.Z、.tar等众多的压缩文件名,此外windows下的.zip和.rar也可以在Linux下使用,
不过在Linux使用.zip和.rar的人就太少了。本文就来对这些常见的压缩文件进行一
番小结,希望你下次遇到这些文件时不至于被搞晕icon_smile.gif
在具体总结各类压缩文件之前呢,首先要弄清两个概念:打包和压缩。打包是指
将一大堆文件或目录什么的变成一个总的文件,压缩则是将一个大的文件通过一些压
缩算法变成一个小文件。为什么要区分这两个概念呢?其实这源于Linux中的很多压
缩程序只能针对一个文件进行压缩,这样当你想要压缩一大堆文件时,你就得先借助
另它的工具将这一大堆文件先打成一个包,然后再就原来的压缩程序进行压缩。
Linux下最常用的打包程序就是tar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