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health
我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健康知识

中医所指的肝火是什么意思?




中医所指的肝火是什么意思? 肝火临床上辨证论治可分为实火、虚火、郁火三种。 2.1 病因 有怒气伤肝,肾水不足,气郁化火之分。 2.1.1 恼怒伤肝肝火上逆(实火)恼怒系精神上受到极度刺激,致伤肝、肝火被迫而起,火性上炎,故多上逆,平素肝旺的人往往有头晕胀痛的症状。 2.1.2 肾水不足(虚火) 水不涵木,致相火妄动,肝为肾之子,如肾水亏不能涵木,木少滋养则肝阳偏盛,虚火上扰。 2.1.3 肝气郁结,久而化火(郁火) 肝为刚脏,性喜条达,如肝气郁结不散,久而发展化火,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亦即木能生火之义。 2.2 辨证 2.2.1 实火 主证:头痛眩晕,目赤面红,口咽干燥,性情暴躁,溲赤而短,大便秘结,脉弦数有力,舌苔黄,舌质红。2.2.2 虚火 主证:颧红骨蒸,烦躁不寐,耳鸣眩晕,嘈杂易饥,头面烘热,脉弦细而数,重按无力,舌淡嫩无苔。 2.2.3 郁火 主证:胁肋胀痛,寒热往来,呕吐酸苦乳房结核,舌质红,脉弦数。总之:一般实火症状,终日不熄,虚火则日轻夜重,郁火则时作时止,其他实火,郁火都可见到胁痛耳肿痛等症。...

“中医所指的肝火是什么意思?” 的相关文章

从中医的角度(包括膳食,运动和药物)讲,高血压患者该怎样调养护理



 一、 辨证施膳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原则,即在临床治疗时要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结合病人的体质以相应的治疗。只有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进行选食配膳,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不仅于病无益,反而会加重病情。     中医认为,临床病证不外虚证、实证、寒证、热证。如神疲气短,倦怠懒言,舌质淡,脉虚无力等为虚证;形体壮实,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厚苍老,脉实有力等为实证;怕冷喜暖,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迟等为寒证;口渴喜...

中医可以根治类风湿吗?



治疗 治疗目的是解除关节疼痛,防止关节破坏,保留和改善关节功能。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具体方法有: 一、理疗 局部热疗、热水浴、温泉浴、蒸发疗法及石蜡疗法等均可使疼痛减轻晨僵消失,病人感到舒适。急性渗出性病变可用冷敷来减轻疼痛。红外线、超短波或短波透热疗法等也可增加局部血循环,促使炎症及肿胀消退,疼痛减轻,并以增强药物对局部的作用。 二、药物治疗 (一)水杨酸盐 阿斯匹林仍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具有退热、镇痛和抗炎作用。用法每日3~4g,分3~4次服用。长期服用易发生恶心、呕吐、胃痛及食欲减退等消化...

糖尿病人应注意什么?用中医治疗好吗?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对糖尿病的治疗应该坚持饮食治疗、体育疗法和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其中饮食治疗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如果控制得好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所以,糖尿病人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适当控制主食量:在一般情况下,休息的病人每天吃主食(米、面、玉米、小米、荞麦等)250—300克;轻体力劳动者每天350—400克;重体力劳动者每天450—550克。待血糖下降和尿糖(+)减少后,也可适当增加主食25—50克。主食要轮换食用或混合食用,以提高营养价值。病人要注意总结进餐与血糖、尿糖之间的变化规律,做到病情稳定...

如何自学中医?



你好:

我曾经是一名护士,上医学院时也学过中医。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种方法,从经典开始。 1、《神农本草经》 2、《皇帝内经》 3、《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4、《易经》 读书方法和书单——
第一阶段: 从实践入手,初识经方奥妙和应用 1、 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动画 (网络有) 2、 曹颖甫伤寒金匮发微,曹颖甫经方实验录 (曹颖甫著) 3、 伤寒论新义,金匮要略新义 (余无言著) 第二阶段: 初识本草和易理 1、 本草问答 (唐容川著) 2、 医易通说 (唐容川著) 第三阶段: 结识“火神派” ...

中医的药方是如何根据药性拼凑起来的?



这不是单纯的相加的,这就牵扯到中药的配伍的了。
中药学上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结合在一起。药物配伍会出现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前人把草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其中除单行是指单味药治病外,其他都是药物的配伍关系
1。单行:即应用单味药主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它药辅助。如独参汤,单用人参一味补气固脱等。2。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配知母可增强清热泻火效果等。3。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
© 2011 ej38.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09004571号 | 网站地图 | 返回主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