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health
我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健康知识

关于自学中医



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一,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 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东西;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皆然不同的; 2 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脏象学说,绝不是五脏的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绝不是对临证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 易生误解。中医理论...

“关于自学中医” 的相关文章

中医如何治疗中老年冠心病!



 ●丹参 18克,红花 6克,川芎 6克,降香 6克,栝蒌 24克,赤芍 10克,薤白10克,清半夏10克,郁金12克,黄连3克。日一剂,分温三服。<br />主治冠心病。  ●党参(人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8克,瓜蒌皮15克,桂枝8克,丹参15克,川芎15克,赤芍15克,莪术15克,红花10克,温阳益气、<br />活血通脉。主治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心气虚衰,心功能不全者,上方加温阳强心的制附片、黄芪、刺五加、万年青,去瓜蒌皮;心阳不足,心动过缓者,上方加强心助阳的制附片、麻黄、细辛...

中医所说的上火和虚火怎么理解



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很多人有种误解就是上火了就要吃清火泄热的药物降火,其实上火可按病因病机不同,分为两类症候,即实火和虚火。实火和虚火不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不同,而且治疗原则及具体治法也有所不同。如果不管上火是实是虚,而一律用同一方法清热败火,则有可能非但治病不成,反而加重病情。因此,上火时,首先分清实火还是虚火后,再决定治疗方案,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上火是中医的理论,西医则认为这种说法太笼统。其实上火有着更深层次的意思,也就是上火的一些广义的症状,比如胃火可以有胃疼、大便干、口臭等症状,肺火可以有咯血、咳嗽、黄痰等症...

吃饭不消化,而且拉稀和水一样。是大人。中医说是脾胃虚弱、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薏以仁理气健脾化湿.   
脾胃虚弱的饮食 若平素脾胃虚寒的人,或寒证的胃痛、腹痛、泄泻等,应多食性味辛热的葱、姜、韭、蒜、胡椒等。   
若脾胃虚弱的人,宜食用红枣、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肉等。   
若胃热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干寒生津之品;   
若气机阻滞的病人,宜多食萝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调料,兹将与脾胃病有关者,择要叙述。
中医食疗方有:
  1.红枣小米粥:取...

中医认为立秋之后,吃什么食物对身体好?



立秋过后,一早一晚的阵阵秋风给人全身轻松的感觉。传统医学认为,燥主秋令,且燥邪易伤肺,所以秋天来了,养肺要跟上,这样冬天才能少生病、不生病。   秋季气候干燥,使人体大量丢失水分。要及时补足这些损失,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节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还可直接将水“摄”入呼吸道,方法是将热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对准杯口吸入,每次10分钟,每日2~3次即可。
立秋,是秋天的开始。立秋后,很多地区仍然处于炎热之中,盛夏余热未消,因此素有“秋老虎”之称。这种炎热的天气,往往要延续到九月中下旬,天气才会真正凉快起...

中医如何养胃,治胃病



生姜红糖水,按摩 上中下三脘  建里神阙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2.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 3.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4.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5.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3餐定时,到了规定...
© 2011 ej38.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09004571号 | 网站地图 | 返回主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