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配伍禁忌
目前,中西药配伍用于治疗疾病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配伍合理,则可取长补短,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且可减少药物用量、毒副作用等。但若不合理用药,则可出现降低药效或加重药品本身的毒副作用,加剧病情恶化。 现将常见中西药配伍禁忌介绍如下: 1.糖尿病患者在服用优降糖等降血糖药物期间,忌服用甘草、人参、鹿茸、脑灵素等中成药,因为这些中药所含有效成分能促使糖原异生,减少人体组织对葡萄糖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加重糖尿病。 2.降压药与含麻黄碱的中成药如麻杏止咳露、止咳定喘丸、防风通圣丸等合用,因为麻黄碱可使血管收缩,有升高血压的作用,这样就降低了降压药的作用。不少患者经常出现降压药和含有麻黄碱的药物“白加黑”同时服用的现象。 3.中成药保和丸、六味地黄丸、肾气丸与西药氢氧化铝凝胶、氨茶碱、碳酸氢钠、胃舒平不宜同时服用。因前三种中药内含酸性药物,而后四种西药为碱性药物,如同时服用则会发生酸碱中和,使中药、西药均失去治疗作用。 4.小活络丹(丸)、香莲丸、贝母枇耙糖浆中分别含有乌头碱、黄连碱、贝母碱、若与西药阿托品...
“中医的配伍禁忌” 的相关文章
有没有中医治便秘的办法?
中医认为,便秘主要由燥热内结、气机郁滞、津液不足和脾肾虚寒所引起。1.燥热内结中医认为过食辛辣厚昧,过服温补之品等可致阳盛灼阴;热病之后,余热留恋肠胃,耗伤津液;或湿热下注大肠,使肠道燥热,伤津而便秘,这种便秘又称为热秘。
2.气机郁滞情志不舒、忧愁思虑、久坐少动、久病卧床等引起气机郁滞,致使大肠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而成秘结,即所谓“气内滞而物不行”。粪便不结燥,但排出困难是此型的特点,所以又称为气秘。
3.津液不足久病、产后、老年体衰、气血两虚;脾胃内伤、饮水量少,化源不足,病中过于发汗、泻下伤阴等。气虚则大肠转送无力,...
老中医献的秘方资料哪里有?
一、 内 科1、 初起感冒:葱白(连须)、生姜片5钱、水一碗煎开、加适量红糖乘热一次服下(葱姜不需服下),并马上睡觉,出汗即愈。2、 多日感冒:白天用法同第一条,另外,要在晚上睡觉前,用大蒜头捣成糊状,敷两足心(涌泉穴,每足心敷黄豆粒大即可),用布包好,次日晨揭去,连用2-3天即愈。3、 头痛(各种头痛均可):生白萝卜汁,每次滴鼻孔两滴(两鼻孔都滴),一日两次,连用4-5天,可除根。忌吃花椒、胡椒。4、 头晕(头昏眼花、晕眩):鸭蛋一个、赤豆20粒,搅匀蒸熟,早晨空服,每日一此,连用7天有特效。忌吃酒、辣。5、 失眠、...
中医针灸是谁发明的
【针灸的起源】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
中医的上火在西医上称什么?
火”是中医的‘六淫’(风 、 寒、 暑、 湿、 燥、火)理论中的一项。‘六淫’是中医‘外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所以又称其为\"六邪\"。不难看出这里的‘火’指的是一种病因。而通常病人说有上火,多指口干、舌燥、唇裂、目赤、耳鸣,甚则微咳。 按中医理论,引发“上火”的具体因素很多。情绪波动过大、中暑、受凉、伤风、嗜烟酒以及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之品和中毒、缺少睡眠等都会“上火”。 西医里没有上火的概念,只有发热。按中医指上火的病人很少表现发烧。由于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直...
肝癌的中医疗法
肝癌究其临床现象,相当于中医学的“黄疸”、“臌胀”、“暴症”等疾病。《圣济总录》对黄疸有“心间烦闷,腹中有块,痛如虫咬,吐逆喘粗,此是血黄”的描述;《素问》对臌胀有“有病心腹满,旦食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对曰:‘名曰膨胀’的答案;而《灵枢》亦谓:“臌胀如何……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唐代王焘《外治秘要》对“暴症”的描述为:“腹中有物坚如石,痛如刺,昼夜啼呼,不疗之百日死。”肝癌四大主症为腹块、肝痛、乏力、消瘦,一到恶性发作,治疗就相当困难。适用药方
【处方一】
症见一腹部肿块伴刺痛,神疲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