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health
我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健康知识

治疗肾虚的方法有哪些呢,用食补还是用药补?



虾子性温,味甘咸,入肾经,有补肾壮阳的用途。凡因肾气虚弱、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脚薄弱虚弱无力,或阳痿,或男性不育症患者,宜多食虾,是食补中的圣品。
鲈子鱼也是补肾食物之一。它又称花鲈、鲈鱼。性平,味甘,既能补脾胃,又可补肝肾,益筋骨。
《本草经疏》曾有记录:“鲈鱼,味甘淡气平与脾胃适宜。肾主骨,肝主筋,滋味属阴,总归于脏,益二脏之阴气,故能益筋骨。”凡肝肾阴虚,或脾虚胃弱者咸宜。可见这个鲈子鱼的用途有多大,得当的吃吃鱼也是一种营养的补肾中药。
还有一个补肾的食物——羊骨。性温,味甘,能补肾强筋骨。《饮膳正要》以为:“羊尾骨益肾明日,补下焦虚冷。”
《本草纲目》中记录:“羊脊骨补骨虚,通督脉,治腰痛下痢;羊胫骨主脾弱,肾虚不克不及摄精,白浊。”对肾虚劳损,腰膝无力怕冷,筋骨挛痛者,最宜食之。www.libujinqiu.com
这个羊骨的用途是很大的,然而我们一般很少见有人食用的,有这个需求的伴侣能够试试。
这3种常见补肾壮阳的食物总的来说,对于补肾壮阳效用还是很大的。这里力补金秋的专家提醒你,这个补肾壮阳还是要因人而异...

“治疗肾虚的方法有哪些呢,用食补还是用药补?” 的相关文章

肾虚耳鸣 怎么办?脱发也很厉害



在中医的角度来讲,肾开窍于耳,耳鸣是肾虚的表现,从您描述中可见,您是肝肾阴虚、肝郁气滞所导致的。所以只需滋阴益肾,舒肝理气,补益气血即可解决问题。
要补养气血,滋补肝肾,凉血滋阴:人参16克黄芪16克玉竹16克黄精16克知母16克泽泻16克丹皮16克生地16克熟地16克女贞子16克旱莲草16克山萸肉16克山药16克水熬服。饮食疗法     ?以下是一些预防和减少耳鸣、脱发的饮食指南。
  1.要减少脂肪的摄入  大量摄入脂类食物,会使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大,引起动脉硬化。内耳对供血障碍最敏感,出现血液循环障碍时...

爱掉头发是不是肾虚的前兆



应该是阴虚吧,如果夏天手还发热的话就更是了,蹲下去起来的时候还会经常感觉到眼前一黑。这种症状就要多补。 [方一] 柏枝(干药)、椒仁、半夏各90克。将药加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入蜜少许,再煎1--2沸。用时人生姜汁少许,调匀,擦无发处,每日2次。 [方二] 白矾、郁金各等分。将白矾、郁金制成丸,每次4--5克,每日2次。 [方三] 食盐15克。将食盐加入1500毫升温开水,搅拌均匀,洗头,每周1--2次。 此法长期应用,可防止脱发。 [方四] 榧子3枚,胡桃2个,侧柏叶30克。将药共捣浸雪水梳头,其发水不脱落,而且...

这是肾虚吗?



是的,腰痛尿频肾阳虚,去要点买桂附地黄丸吃,改掉那毛病。没事



肾阳虚:腰膝酸痛、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头晕目眩、小腹冷痛、自汗浮肿、尿频尿急、前列腺病、阳痿性冷、宫寒不孕、便秘便溏、舌淡胖、苔白。肾阴虚:腰膝酸痛、目眩耳鸣、失眠多梦、形体消瘦、内热盗汗、阵发燥热、五心烦热、咽干颧红、皮肤干枯、尿少便干、不育不孕、舌红少津。建议吃点中成药如果辽宁好护士的强肾片,同仁堂的六味地黄丸。对你的病症都有所帮助。希望你早日康复,有个好心情!
...

怎么判断一个人肾虚? 如果肾虚该吃什么东西最好?



肾虚指肾脏精气阴阳不足。肾虚主要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 中医所指的肾虚的种类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肾阴虚、肾阳虚。 肾虚的症状:肾阳虚的症状为腰酸、四肢发冷、畏寒,甚至还有水肿,也就是说表现为“寒”的症状,性功能不好也会导致肾阳虚;肾阴虚的症状为“热”,主要有腰酸、燥热、盗汗、虚汗、头晕、耳鸣等。五心烦热,更会有以下诸症:眩晕耳鸣、形体消瘦、失眠多梦、颧红潮热、盗汗、咽干、男子阳痿,遗精早泄,妇女经少、经闭、崩漏、不孕、尿短赤黄。补肾阴虚的药物多是甘寒药,如石斛、玉竹、山茱萸、枸杞子、西洋参等,中成药的代表是六味地黄丸。  ...

汗出多、是什么病



有的人特别爱出汗,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吃顿饭、做点事常常是满头大汗,稍一紧张就汗流浃背,这种病症在医学上称为多汗症。 多汗症可因发热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精神因素等引起。夏天气候炎热,人处于高温之下,多汗是一种正常现象,如果在气温低的情况下也是这样,就应考虑是一种病态了。 引起多汗症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低血糖症。 引起低血糖症的原因很多,发作时可以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为主要表现,发作时因血糖突然下降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出大量肾上腺素可导致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震颤等。 二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简称为甲亢。 怕热...
© 2011 ej38.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09004571号 | 网站地图 | 返回主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