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中医的进
中药剂量
事关中医疗效,然而剂量,又是中医的不传之秘。近年来,当大多数临床中医师还在四平八稳地开着剂量在10-15g间游移的“调理方”时,有这么一群中医师,或名老中医,或民间草根,或大学教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大剂量”。山西李可用200g附子治心衰传为佳话,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仝小林以60g黄连、60g石膏有效降糖,京城名医张炳厚用100g黄芪治疗眼睑下垂,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小儿病同成人药量,屡屡显效……
这些敢于突破《药典》、不走常规路线的中医人,并非标新立异,而是确确实实的疗效给了他们十足“底气”。当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这种用法日趋普遍,人们不禁思考:相比“药少而精、效专力宏”的经方原旨,现在临床普遍的小剂量、多味药的处方,是否过于平庸和求全?对当今大剂量用药屡起沉疴的现象,我们该怎样理解和看待?
仅仅把大剂量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吗?还是寻根溯源,回归本意,将教科书的“经方一两折合3g”更改为10g或15g,普遍加大经方剂量?或者从实验角度出发,研究其量效关系,以求科学证据?11月5日,在中医...
“懂中医的进” 的相关文章
中医:怎么把脉?
(一)指法Δ1·三指平齐、中指定关、指目按脉、布指疏密适度 指目——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2.举、按、寻、循、推、总按、单诊(二)平息和体位1·“平息”的含义Δ 是指医生诊脉时呼吸平静、调匀。以便以息计数;利于医生思想集中。2·病人诊脉时体位Δ 正坐、仰卧均可,心脏与寸口同水平,直腕、仰掌。三)诊脉时间1·“诊法常以平旦”的含义 诊脉时间以清晨(平旦)未起床、未进食时最佳。因为该时机体气血平和,内外环境安定,该时的脉象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生理病理情况。 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是正常功能的反映,具有一定...
西医与中医的区别与联系?
在医药发展的过程中东方的医药体系和西方的医药体系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范围。中医与西医具体的区别有以下几点:一、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二、系统宏观理论与独立微观治疗;三、成本底廉与昂贵;四、扶持正气与杀死病菌的不同治疗方法。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中医与西医的具体不同,首先是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的不同,西医对人体疾病的疹诊断是必须借助各种仪器查出体内某个器官出现了什么问题或者通过检测,检验到体内的某种元素的指标超过了指标或达不到正常量,它是一种看到什么就是什么的诊断方式这就是西医对人体疾病的诊断,而中医的诊断则不需要任何仪器...
中医问题:哪些穴位可以除体内湿气?具体位置!!!
一、湿气--万恶之邪 现在人,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里有污染,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现在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很亏,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
中医怎样看舌苔
舌苔白的对症治疗 舌苔白 舌质淡白 多是有寒舌苔黄 舌苔白、舌质偏白的人多伴有形寒肢冷,手足不温,为阳气不足导致的虚寒体质。 心阳虚病人会出现心慌气短,劳累加重。病人可服些红参、黄芪煎水当茶喝,平时饮食中常吃些温阳散寒的生姜。 郭淑云教授说,冬天阳虚病人要格外注意保暖,可多进食热粥,也可自制一个药棉背心穿。方法是用煎好的生姜水泡棉花,然后晾干,做成棉背心。 脾胃阳虚脾胃阳虚病人常出现胃部疼痛怕凉,不思饮食,尤其怕食生冷食物,有的伴有大便溏泻。胃疼病人可用干姜(或良姜)、荜拔煎水喝,具有温胃散寒作用。还可用...
有没有好的中医介绍?针对肠胃,调理的?
一般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会表现为空腹痛,晚间痛,进食后有所缓解;而胃溃疡疼痛则表现为进食后疼痛,一两小时后有所缓解。但不管是哪种痛法,都要引起高度的重视。秋分,是胃病的多发季节,患有慢性肠胃炎、胃溃疡的朋友,更应格外小心,以防旧病复发。下面几款药膳对肠胃病患者有防治; 山药百合大枣粥:将山药90克,百合40克,大枣15枚、薏苡仁30克及大米适量共煮粥。每日2次服食。山药具有补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热润燥;大枣、薏苡仁健脾和胃,诸物合用具滋阴养胃、清热润燥的作用。本粥特别适合肠胃病中医辨证属胃阴不足者,患者常表现为胃脘少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