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中医的进
中药剂量
事关中医疗效,然而剂量,又是中医的不传之秘。近年来,当大多数临床中医师还在四平八稳地开着剂量在10-15g间游移的“调理方”时,有这么一群中医师,或名老中医,或民间草根,或大学教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大剂量”。山西李可用200g附子治心衰传为佳话,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仝小林以60g黄连、60g石膏有效降糖,京城名医张炳厚用100g黄芪治疗眼睑下垂,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小儿病同成人药量,屡屡显效……
这些敢于突破《药典》、不走常规路线的中医人,并非标新立异,而是确确实实的疗效给了他们十足“底气”。当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这种用法日趋普遍,人们不禁思考:相比“药少而精、效专力宏”的经方原旨,现在临床普遍的小剂量、多味药的处方,是否过于平庸和求全?对当今大剂量用药屡起沉疴的现象,我们该怎样理解和看待?
仅仅把大剂量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吗?还是寻根溯源,回归本意,将教科书的“经方一两折合3g”更改为10g或15g,普遍加大经方剂量?或者从实验角度出发,研究其量效关系,以求科学证据?11月5日,在中医...
“懂中医的进” 的相关文章
广收止咳药方,中医,高分
一般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由于感受外邪引起的咳嗽,称外感咳嗽;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咳嗽,称为内伤咳嗽。现在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等病以咳嗽为主要表现者,可参照本证辩证施治。[病因病理]
(1)外邪侵袭,肺卫受感,则肺气不得宣发而引起咳嗽,其中与风寒燥热关系最为密切。(2)脏腑功能失调,肺脏虚弱,脾失健运,肝火犯肺,均能使肺失清肃而发生咳嗽。[辨证要点](1)辩外感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一般起病较急,病程短,初起常伴有寒热、头痛等表证,实证居多,内伤...
张悟本中医养生笔记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医院是厨房,最好的药物是食物,最好的疗效是时间。上联:要想身体好,先把饭吃好。下联:要想身体棒,先把钙补上。横批:食疗胜药疗 天天吃药就是吃毒。病是吃出来的,还可以吃回去。
100岁-175岁是正常寿命。健康的四大基石:1.平和的心态2.均衡的营养:3.适量的运动4.充足的睡眠天天失眠,少活十年。
平和的心态:
人靠五脏生活——肝 心 脾 肺 肾其中,肝最重要,怒伤肝。肝受累,全身遭殃。肝坏了,会反映在其他脏器中,比如心梗。心梗在前,心停...
中医可以根治类风湿吗?
治疗 治疗目的是解除关节疼痛,防止关节破坏,保留和改善关节功能。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具体方法有: 一、理疗 局部热疗、热水浴、温泉浴、蒸发疗法及石蜡疗法等均可使疼痛减轻晨僵消失,病人感到舒适。急性渗出性病变可用冷敷来减轻疼痛。红外线、超短波或短波透热疗法等也可增加局部血循环,促使炎症及肿胀消退,疼痛减轻,并以增强药物对局部的作用。 二、药物治疗 (一)水杨酸盐 阿斯匹林仍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具有退热、镇痛和抗炎作用。用法每日3~4g,分3~4次服用。长期服用易发生恶心、呕吐、胃痛及食欲减退等消化...
中医的历史是什么样的?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中。“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 “传统医”“国医”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两千多年前,《汉书》里的那个中医概念,倒是体现了中国医学中的一个最高境界。中医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
古代中医的经脉是谁发明的呢?
古代中医的经脉是谁发明的呢?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科学中,惟一未被现代科学所取代的是中医学;在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传统医学中,延续时间最长、发展最为充分的也是中医学,而且,这门古老的科学至今仍显现出强劲的生命力,继续在发展和前进,并越来越受到世界医学界乃至科学界的重视。之所以能如此,就在于中医学有自己独立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有自己独特的、行之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经络学说就是中国医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经络研究组组长兼北京经络研究中心主任祝总骧教授经过20年的潜心研究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