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health
我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健康知识

冬季哮喘吃点什么药或食物?



1、饮食宜清淡稀软:因感冒患者脾胃功能常受影响,稀软清淡的食物易于消化吸收,可减轻脾胃负担。故宜食白米粥、牛奶、玉米面粥、米汤、烂面、蛋汤、藕粉糊、杏仁粉糊等流质或流质饮食2、宜多饮开水:感冒者常发热、出汗,体内丧失水分较多。大量饮水可以增进血液循环,加速体内代谢废物的排泄,使体温得到及时的散发。因此,没有胃病的感冒者,饮用淡绿茶水,则效果更好。茶叶有很好的利尿作用,且兼发汗、健胃的功效,还能清消内热。 3、宜多吃水果、蔬菜:蔬菜、水果能促进食欲,帮助消化,补充大量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和各种微量元素,补充感冒食欲不振所致的能量等供给不足。风寒感冒,可多食生姜、葱白、香菜等;风热感冒,宜多食油菜、苋菜、蕹菜、菠菜等;暑湿感冒,宜多食茭白、西瓜、冬瓜、丝瓜、黄瓜等;邪热稍平时,则宜多食西红柿、藕、柑橘、苹果、杏、枇杷、甘蔗、荸荠等。 4、忌饮食不节


“擎天牌金枣粉口含片”< 国食健字G20040983 >是以富含活性多糖著称的金丝小枣及...

“冬季哮喘吃点什么药或食物?” 的相关文章

怎么样预防小儿哮喘?

您好:1.防止接触过敏原 通过详细了解病情、皮肤试验和激发试验,找到过敏原,采取避、忌、替、移四字方针。避就是尽力避免接触一切可疑或已知的过敏原。忌就是忌用一切可疑的或已知的过敏物品。替就是用不过敏的食物或药物代替可疑或已知的致敏食物和药物。移就是使病人脱离可疑或已知过敏原的生活环境,移地而居。  2.保护性治疗 生活规律,避免过度疲劳,预防呼吸道感染,消除慢性病灶,增强体质。  3.防止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婴幼儿哮喘初次诱发约95%以上由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故防治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是防治小儿哮喘发作至关重要的措施。  4.调整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以减少或防止呼吸道感染,从而减少气道高反应性和特异...

目前治疗慢性支气官哮喘,最常用的有哪几种药物和中药可以使用?



1.急性发作期内治法(1)成药自疗法:①茶碱缓释片,每12小时1片,每日2次。②小青龙冲剂,每次1-2包,每日3次。用于寒性哮喘。③哮喘冲剂,每次1袋,每日2次。用于热性哮喘。(2)验方自疗法①川椒目研粉,每次3克,每日2次。②洋金花或叶加少量薄荷叶制成卷烟,点燃吸入。③移山人参10克,蛤蚧1对(去头足),煎汤服。缓解期可将两药研粉吞服,每次3克,每日2-3次。2.急性发作期外治法(1)代炙膏或麝香虎骨膏贴天突、肺俞、定喘三穴。天突穴:在胸骨上端凹陷中。肺俞穴:在第3胸椎下旁开1.5寸处。定喘穴在第7颈椎下旁开1.5寸处。...

过敏性哮喘



 免疫疗法将成为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有效手段!
许多慢性感染性疾病,为什么会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反复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鼻炎、咽炎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平时只注重抗菌、消炎、止咳、平喘等对症治疗,只是起到了暂时的缓解的作用,没有从根本治理,导致很多患者发展为肺气肿、肺心病,甚至威胁生命。现代医学证明,只有通过增强呼吸道的免疫力防御功能,才能解决整个呼吸系统的根本问题。
   “金枣粉口含片”是以21世纪生命科学的最前沿的糖生物学为基础,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古典秘方,以天然植物果...

谁有好办法?



不同的疾病相同的忠告:提高免疫是正道!
许多慢性感染性疾病,为什么会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反复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鼻炎、咽炎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平时只注重抗菌、消炎、止咳、平喘等对症治疗,只是起到了暂时的缓解的作用,没有从根本治理,导致很多患者发展为肺气肿、肺心病,甚至威胁生命。现代医学证明,只有通过增强呼吸道的免疫力防御功能,才能解决整个呼吸系统的根本问题。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乃至发生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两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就是常说的那句名言“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人们也常说“内有虚火,外感风寒”。...

咽炎加慢支怎么治



怎样预防和防治呼吸系统疾病?
常年咳、痰、喘、咽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引发疾病的原因包括内、外因素,呼吸道是人体永远敞开的门户,通常情况下,面对外界环境污染及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大多数人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免疫力低下的人抗病能力降低,就会出现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表明,免疫力低下是导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内在根本缺陷。
  对呼吸系统疾病一般采用抗生素治疗。随着疾病复发及严重,人们使用抗生素也逐渐升级,并产生抗药性,长期使用这些药物无疑会加重肝肾负担,产生副作用。现代医学表明免疫疗法将成为治疗慢性呼...
© 2011 ej38.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09004571号 | 网站地图 | 返回主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