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湿热和胃火的区别和联系?
脾胃湿热 ,病证名。亦称中焦湿热。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为主。
脾胃湿热:脾胃湿热见症多端,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不欲饮,饥而不欲食,小便色黄,大便不畅是脾胃湿热的辨证要点。对此症的治疗应本着清热不碍利湿,利湿不助热的原则,应用三仁汤加减,常加冬瓜皮、茵陈,使湿祛热清,脾胃安和。湿热下痢多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若出现黄疸之症,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
胃火 中医学名词。指胃热炽盛化火的病变。胃火炽盛,可延足阳明胃经上炎,表现为牙龈肿痛、口臭、嘈杂易饥、便秘等。
证名。胃火炽盛之证。证见烦热、口渴、牙疼、牙龈肿烂、牙宣出血、颐肿、面赤等。《校注医醇剩义·胃火》:“胃火炽盛,烦渴引饮,牙龈腐烂,或牙宣出血,面赤发热,玉液煎主之。”《类证治裁·火症》:“治六腑火,胃火牙疼,颐肿,清胃散。” ...
“脾胃湿热和胃火的区别和联系?” 的相关文章
脾胃湿热如何解决
以下是几种偏方
1、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生苡仁18g,半夏15g,焦三仙各9g,枳实9g,木香6g,黄连6g
中成药
香砂养胃散加补脾益肠丸
2、白虎汤加茯苓:石膏60知母15甘草6山药15茯苓30(克)
3、方拟藿香、佩兰各9克,白蔻仁6克,茯苓、猪苓各12克,土炒白术15克,甘草3克,酒制大黄6克,炒山楂肉10克,水煎,一日二次分服。
(藿香、佩兰、白蔻仁、酒制大黄在关火前3分钟时下入汤剂内,所有药物都要用水先泡润,并用此水煎药,水面要没过药物,除以上四味药后下外,其余药煎15分钟左右)
或服香砂养胃丸加味。
既然;当地中医诊断,...
1、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生苡仁18g,半夏15g,焦三仙各9g,枳实9g,木香6g,黄连6g
中成药
香砂养胃散加补脾益肠丸
2、白虎汤加茯苓:石膏60知母15甘草6山药15茯苓30(克)
3、方拟藿香、佩兰各9克,白蔻仁6克,茯苓、猪苓各12克,土炒白术15克,甘草3克,酒制大黄6克,炒山楂肉10克,水煎,一日二次分服。
(藿香、佩兰、白蔻仁、酒制大黄在关火前3分钟时下入汤剂内,所有药物都要用水先泡润,并用此水煎药,水面要没过药物,除以上四味药后下外,其余药煎15分钟左右)
或服香砂养胃丸加味。
既然;当地中医诊断,...
一朋友有这些现象是肝胆湿热还是脾胃湿热?该怎样治疗?
皮肤有红紫色的小斑点,就该看中医了,外身体素质好了,自然就不会怕冷怕热的了,以前我读书时候就是,怕风扇,怕空调,现在不会,只要室外活动多了,这些现象自然没有了。当然泡脚也是很好,坚持泡脚的人一般是不长痘的。你们可以多看看湖南卫视百科全说节目!这个节目对这些方面经常讲到,而且可以食疗调理。
经常做梦说明身体已经虚了!!!!!从上述看可能是阴虚兼加有湿邪!!!!!……………………………………………………学生(仅供参考)
...
脾胃湿热,阴虚体质,脸上长痘,请问这个是不是脾胃湿热的症状
脾胃虚寒的人常常表现以下的症状:
1、 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绝,食少纳呆,泛吐清水,喜按喜暖,饥饿时痛甚,得食稍减,遇冷则剧,畏寒肢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其痛时轻时重,数年不愈,严重者可兼呕血或便血,偏于气虚者,可见面色不华,形体消瘦,倦怠乏力,食少纳呆,甚则兼见少腹坠胀,久泻不禁,脱肛。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滑,脉沉迟或濡弱。
2、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困倦,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3、饮食无味,不知饥饿,进食稍多则脘腹闷胀欲呕,脘腹隐痛或阵痛,喜暖畏寒,按之则舒,疲倦气短...
请教,脾胃和膀胱湿热能否通过拔罐来解决?
中药。八正散应该比较对症,可以清热,利尿
请教,有点脾胃湿热咋样吃药?
你好,效果不大建议换药治疗,建议最好看看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比较好 到爱医网网站查看回答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