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health
我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健康知识

药食保健论文

浅谈药粥疗法【关键词】  药粥疗法
将中药和米谷同煮为粥,称为药粥。运用药粥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药粥疗法。近些年来,随着药粥应用的推广,认识的深入,药粥作为一种食疗的方法,已从医疗走向保健,从家庭走向社会。药粥的花色品种丰富,古粥新用,或新创药粥,而且冬夏有异,品种有别,功能不同,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药粥疗法的特点
    1.1  药疗与食疗配合,相辅相成
    药粥疗法是中药与米谷煮粥服用,它包含了药疗与食疗的双重效果。如《圣济总录》中的“白术猪肚粥”,方中白术有益气健脾之功,为治疗脾虚证之专药,槟榔有行气消积除胀之用,猪肚“为补脾胃之要品”,再加上粳米补中,诸药与猪肚、粳米合用煮粥,药食相伍,对中气不足,脾胃虚胀者,颇有疗效。药物疗法与食物疗法各有偏长,而药粥却很好地把药疗与食疗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相得益彰。
    1.2  药补和食补并重,协同为用
...

“药食保健论文” 的相关文章

天气热了BB不爱吃饭怎么办?

夏天天气热,人体的消化功能会下降,容易胃脘饱胀;气温的升高使机体对热卡的需要降低,所需热能减少,不容易饿。因此,就有夏天吃不下的情况。小儿也一样的,天热不爱吃东西是很常见,注意以下几点饮食问题,可以帮助小儿增进食欲,安度夏日:
1、清淡饮食 此时宜用清淡的食物,有助于开胃增食,健助脾助运。不要喂油腻高蛋白的食物,可以喂些豆制品、瘦猪肉、鸭/鸡肉、清蒸鲜鱼等以保证蛋白的摄入。
2、多喝水 在空调房里不易发觉汗液蒸发,喝水少的话,会使肠胃道组织轻微脱水,而影响食欲。所以要多喝水,而且不要多喝含糖的饮料。糖分很快会被血液吸收而产生饱感,就更吃不下了。三餐以两湿一干为好,也就是晚上喝粥比较好。孩子小中...

板栗是生吃好还是煮熟吃好

栗子(鲜)的做法及营养知识详细介绍
别名:板栗、大栗、栗果、毛栗、棋子、栗楔
使用提示:每次10个(50克);粟子难以消化,一次切忌食之过多,否则会引起胃脘饱胀。

栗子(鲜)知识介绍:栗子分布于我国辽宁、北京、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壳斗大,球形,外生刺,坚果2-3个,生于壳斗中。著名品种有良乡板栗,产于北京郊房山良乡,果小,约5克,味甜,十月中旬成熟;迁西明栗,又名“红皮”、“红毛”,产于河北迁西、兴隆,果中大,7~9.5克,皮红褐,鲜亮,味甜,九月中旬成熟;莱阳红光栗,产于山东莱阳庄头一带,果中大,皮深褐色,有亮光,品质好,味甜面,九月上旬成熟;另有锥栗,亦称珍珠栗,分布于长江流域和江...

怎么样缓解胃痛?

  1.寒热错杂型:胃脘饱胀或腹部胀满,午后、晚上较重,稍进食即觉胀满;伴有口苦或口臭,或有恶心、嗳气,胃腹怕寒,欲进冷饮食而又不敢,大便不畅或便秘或便稀,或矢气(放屁)较多;舌苔白腻或黄腻。治疗:斯达舒主治胃炎,胃酸,胃胀 胃痛。效果很好。
 
2. 食积停滞型:腹满胀痛,嗳腐吞酸(打嗝酸腐臭味,吐酸水),或厌闻食臭,或矢气、大便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沉滑。治疗:保和丸、山楂丸。
3. 脾胃虚寒型:胃腹满胀,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喜暖喜按,进热饮、热食则舒,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胖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迟。治疗:理中汤或厚姜半甘参汤。
4. 湿热蕴结型:胃腹胀满,恶心欲呕,...

吃过饭就胃胀是怎么回事?

胃肠道胀气在临床上是十分常见的,常表现为嗳气、腹胀腹痛和矢气(放屁)。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胃肠道胀气的有关知识。 胃肠道气体的来源: 正常成人每天胃肠道潴留约100-150ml少量的气体,当气体量增多时,就形成胃肠道胀气。一是随吞咽或饮水等将空气吞入胃肠道,二是食物在肠道内被细菌酵解产生气体,三是气体从血管内弥散至肠腔。 胃肠道气体的排出: 经口排出为嗳气,经肛门排出为失气,而大部分被肠壁吸收。 胃肠道胀气的机理: 1. 大量吞入空气:吞气症可吞入大量气体;精神因素或某些胃肠道疾病使唾液增加时,也可随唾液吞入较多气体;大量饮水或饮进饮料时,也易吞入空气。 2. 肠道排空障碍:肠梗阻或肠壁张力减...

身上老是出汗是怎么回事?

一.虚证 1.与阴虚有关的汗症。阴虚流汗多在前半夜熟睡之后流汗,常伴微热、心烦、口干、咽燥、颧红、舌红、脉细数等症。法宜滋阴养血。一般服用当归六黄汤、知柏地黄丸、五补丸可以取效。如兼有头晕、易怒证属肝阴虚者,也可选用二至丸、封髓丹、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等等;如兼有食欲不佳、大便燥结证属脾阴虚者,也可选用二甘汤或参芪汤。如证属心阴虚(心热)者,可选用黄连散。
2.与气虚有关的汗症。气虚流汗多恶风,也多为白天流汗,常伴面色发白、气短、懒言、无力、舌质淡、舌体胖、苔薄白、胃脘饱胀、小便淋漓、易感冒等症状。一般服用参芪汤、玉屏风散、五补丸、双和散、补中益气丸都有效。如兼有食少、便溏、内脏下垂证属脾...
© 2011 ej38.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09004571号 | 网站地图 | 返回主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