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有哪些症状
中医脾虚证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其病情虽较繁杂,但就笔者长期的临床观察,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等,我在治疗方面积累了点滴经验,现略述如下: 脾虚呕吐证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止呕,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脾虚泄泻证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治宜健脾渗湿止泻,方选参苓白术散化裁。 脾虚水肿证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治宜温脾利水消肿,方选实脾饮加减。 脾虚出血证见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治宜健脾...
“脾虚有哪些症状” 的相关文章
脾虚怎么办?
脾虚则水谷精微无以传输运化,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就得不到濡养,从而出现面色萎黄、精神疲惫、身倦乏力、食后困倦、食少乏味;或食后作胀,大便溏泻;或谷食不化、四肢欠温、气短怯冷,妇女脾虚带下;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脉细弱无力等一系列脾虚表现。
中成药可以服用参苓白术散。 脾虚的人如何选择食物? 宜食食物 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籼米、锅巴(焦锅)、薏米、熟藕...
湿热脾胃是否影响体重,还会有什么影响症状
因脾胃湿热运化即会减弱,那肯定对体重有影响。其主要的症状有:腹部痞满、肢体困重、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或胃部灼痛、多食善饥、牙龈溃烂等。
哪味药是滋阴而不助湿的?或者告诉我个去脾胃湿热又不损阴的方法?
你好,健脾化湿:方用除湿胃苓汤或小儿化湿汤。药用苍术、厚朴、陈皮健脾化湿;茯苓、泽泻淡渗利湿;桂枝温阳化气。
还用找吗,所有能治脾胃湿热的药皆可。人既有热,会熏蒸阴气,如热除,则阴自长,自达平衡,又何须故意去益阴。
简单的荷叶煮粥或煮水代茶饮 如果严重需要汤药治疗
脾胃湿寒和湿热的区别
....应该听大夫的..如果你信不过他..可找别的大夫给你诊断下...看是不是一样...
中药要对症才管用...
建议你先搞清楚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
寒湿困脾则纳呆、食少,口不渴,小便短少等,湿热蕴脾则恶心、呕吐、或口渴、厌油腻,尿黄,苔厚腻等。寒湿困脾应健脾燥湿,湿热蕴脾则清热利湿。
湿热证:口苦、口干、口粘、烦渴、渴不欲饮、面赤唇红、口舌生疮、壮热、身热不扬、午后尤甚、...
.请问这是脾胃湿热吗?用点什么中成药好呢
首先要说明的是,用中医中药一定要找一会辨证的中医,用中医理论,按中医四诊法,根据你的症状,舌苔,脉象等四诊合参进行辨证,然后对证内服中药或中成药,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反之无效或产生不良反应.所以你最好还是先去咨询下当地大医院的医生再说。
你好,你的情况可能还是上火、阴虚内热引起的症状。建议你可以服用胖大海、花茶、三**等降火药,也可中医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治疗,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少吃辛辣煎炸食品。祝你健康。 到求医问答网站查看回答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