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心理疾病就是逆反性的过程
《三十二、心理疾病就是逆反性的过程》
心理疾病也属于心理事物,所以整个过程都存在着逆反性规律。因为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虽然都存在于人体,但却有主客顺逆之反,心理疾病因为心理因素,身体疾病因为身体因素,心理疾病治“心”,躯体疾病治“身”。身属于客体,需顺向对待,心属于主体,需逆反对待。身体属于人的物性的一面,符合物理学规律和逻辑规律,遵循减少原理,心理属于人的人性的一面,符合心理学规律和反逻辑规律,遵循减多原理。但人们总是习惯于将心理疾病与身体疾病一样顺向看待,用物性的减少原理解决人性的心理问题,便总是违反减多原理,出现逆反的结果。
1.对心理障碍认知的逆反性 “不无自我”心理疗法认为,心理疾病都是因为恐惧、焦虑、发怒、自卑四大心理障碍,人之所以突不破四大心理障碍,就是因为人们对四大心理障碍存在着认知上的逆反性。病人总是认为四大心理障碍是因为心理事件,认为恐惧因为可怕之物,焦虑因为急人之事,发怒因为事情气人,自卑因为能力不行。其实都是认识倒错,心理事件只是外因,真正引起四大心理障碍的是内因,是自己的四大情结。恐惧因为“怕死情结”,焦虑因为“有所谓情结”,发怒因为“怪怨情结”,自卑因为“我不行情结”。不是可怕之物可怕,而是怕死,死既不怕,复有何惧?不是事情急人,而是过分看重,一切都无所谓,何来焦虑?不是事情气人,而是怪怨别人,若不怪怨别人,自我批评,原谅别人,怎会发怒?不是自己不行,而是缺乏自信,自认为不行,若树立自信,振作精神,怎会自卑。只要消除四大情结就能消除四大心理障碍,但人们错把四大心理障碍归咎于心理事件,因而总是顺向地消除心理事件,而不逆反地消除四大情结,结果不但消除不了心理障碍,反而越消除心理障碍越严重。
2.对心理事件应对方式的逆反性 认知上的倒错,则导致对心理事件应对方法的倒错。人们总是顺向地认为必须怕死,不怕死就得死,怕死才能不死。其实是越怕死越死得快,越不怕死越死不了,真该死怕也没用,不该死就不用怕。人们遇...
心理疾病也属于心理事物,所以整个过程都存在着逆反性规律。因为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虽然都存在于人体,但却有主客顺逆之反,心理疾病因为心理因素,身体疾病因为身体因素,心理疾病治“心”,躯体疾病治“身”。身属于客体,需顺向对待,心属于主体,需逆反对待。身体属于人的物性的一面,符合物理学规律和逻辑规律,遵循减少原理,心理属于人的人性的一面,符合心理学规律和反逻辑规律,遵循减多原理。但人们总是习惯于将心理疾病与身体疾病一样顺向看待,用物性的减少原理解决人性的心理问题,便总是违反减多原理,出现逆反的结果。
1.对心理障碍认知的逆反性 “不无自我”心理疗法认为,心理疾病都是因为恐惧、焦虑、发怒、自卑四大心理障碍,人之所以突不破四大心理障碍,就是因为人们对四大心理障碍存在着认知上的逆反性。病人总是认为四大心理障碍是因为心理事件,认为恐惧因为可怕之物,焦虑因为急人之事,发怒因为事情气人,自卑因为能力不行。其实都是认识倒错,心理事件只是外因,真正引起四大心理障碍的是内因,是自己的四大情结。恐惧因为“怕死情结”,焦虑因为“有所谓情结”,发怒因为“怪怨情结”,自卑因为“我不行情结”。不是可怕之物可怕,而是怕死,死既不怕,复有何惧?不是事情急人,而是过分看重,一切都无所谓,何来焦虑?不是事情气人,而是怪怨别人,若不怪怨别人,自我批评,原谅别人,怎会发怒?不是自己不行,而是缺乏自信,自认为不行,若树立自信,振作精神,怎会自卑。只要消除四大情结就能消除四大心理障碍,但人们错把四大心理障碍归咎于心理事件,因而总是顺向地消除心理事件,而不逆反地消除四大情结,结果不但消除不了心理障碍,反而越消除心理障碍越严重。
2.对心理事件应对方式的逆反性 认知上的倒错,则导致对心理事件应对方法的倒错。人们总是顺向地认为必须怕死,不怕死就得死,怕死才能不死。其实是越怕死越死得快,越不怕死越死不了,真该死怕也没用,不该死就不用怕。人们遇...
▼ "(三十二)心理疾病就是逆反性的过程" 的相关文章:
性障碍 不射精
性障碍 不射精lily6171(中国 湖北)问:
老师您好,我先生跟我结婚三年多,一直以来性生活不是太和谐,我感觉他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偶然的情况下被我发现他经常通过观看色情片的方式进行自慰,经过我的询问发现他自慰史长达十几年...
四十七、其它心理疗法为什么无法消除四大心理障碍
《四十七、其它心理疗法为什么无法消除四大心理障碍》从四大心理障碍形成机制示意图可以看出,人的生存需求是一切心理行为产生的根本动机,心理事件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外因,如果生存需求属正常的求生需要,心理事件只能形成正常的应激反应,而不会形成心理障碍,只有当正常的生存需求夸大为四大情结,才能形成心理障碍的内因,心理事件(外因)与四大情结(内因)相互作用,才能产生四大错觉,驱使人产生错误判断、决策和行为,形成强迫性重复,才能形成四大心理障碍。
在这个过程中,生存需求是一切心理行为的总动机,没有生存需求,就不会有任何心理行为,但生存...
世界睡眠日:睡眠障碍者该何时就诊?
正常的睡眠时间应该是多长呢?答案是不一定。每个人所需要的睡眠量有很大差异,大多数成年人在夜间睡7至8个小时,然而很多人的睡眠量虽然减少却未造成明显影响。您究竟睡了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您的体力和精力的恢复程度。 有时,躯体的一些疾病也会造成失眠,明确诊断您是否患有某种特殊的睡眠障碍是很重要的。请回答以下问题:
1.是否有人提及您的鼾声很响并且是间断性的?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您可能患有睡眠窒息...
浅谈“急性焦虑发作”障碍与治疗
一年一度的春节就要来临了,有些容易患焦虑情绪或焦虑症状的朋友们,过节期间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如其来的事情,心情可能会为此变得很糟糕甚至会导致急性焦虑的发作,所以建议这些聪明而敏感的朋友们,一定要特别呵护好自己的情绪。在此提出一些建议给大家,请做参考。一、 急性焦虑发作(惊恐发作)的症状表现主要有:
1、身体症状:
头部:因换气过度所引发的大脑缺血导致的眩晕感,严重者有可能会晕倒;
眼睛:目光游离闪烁,视线模糊,难以聚焦;
嘴巴和喉部:嘴巴发干,吞咽困难,喉部有异物感,想咳嗽,喉部肌肉发紧,说话时声音发颤;
心脏:收缩加速,心跳剧烈,有时甚至停跳一两下,胸部有明...
七十四、“无所谓”是消除焦虑障碍的正确方法
《七十四、“无所谓”是消除焦虑障碍的正确方法》如前所述,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都不外乎恐惧、焦虑、发怒、自卑四大心理障碍,消除恐惧障碍的正确方法是“不怕死”,但消除焦虑障碍的正确方法是“无所谓”。这里的焦虑包括焦急、焦躁、忧愁、思虑、担心、悲伤、憎恨、惊恐、郁怒等应激反应,是一切心理疾病的罪魁祸首之一,因为心理疾病其实就是精神过分紧张,而焦虑是造成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试想一下,若一个人一点也焦急、焦躁、忧愁、思虑、担心、悲伤、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