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有4岁以下儿童尿床的家长提几点建议!

别兴奋;孩子睡觉前,家长不要逗引孩子,不要让孩子看惊险的电影或电视,也不要给孩子讲会使他“激动”的故事。因为睡前过于兴奋,孩子就会睡得很深,容易尿床。
二、要求定时叫醒孩子(一般晚上11点)
对于儿童遗尿,家长可以从如下几点做起,对孩子进行家庭治疗。
一、要求孩子定时睡觉(一般晚上9点)
少喝水;孩子睡前(一般从晚饭后开始)不要喝水、喝饮料和吃水果。目的在于减少入睡以后膀胱内贮存的尿量。
开闹钟;临睡前妈妈把闹钟开到11点,放在孩子的耳朵边上。一般在最初的一两个月里,闹钟是叫不醒孩子的,仍要妈妈去叫醒孩子。大约经过三个月左右,闹钟就有可能把孩子叫醒。为什么闹钟要开到11点呢?因为绝大多数尿床的孩子首次尿床时间是在入睡后的最初3小时以内。所以家长要提前1小时(11点)唤醒孩子。
要醒透;在闹钟响了以后,家长不仅要叫醒孩子,而且一定要使孩子醒透,因为孩子晚上醒得不“透”,往往小便就会尿不干净,后半夜就容易尿床。
三、让孩子上厕所小便
在孩子入睡前,一定要求孩子上厕所小便。家长不要在床边放痰盂,让孩子把小便尿在痰盂里。因为上厕所小便可以使孩子建立“到厕所去小便”的条件反射。小便完以后,要求孩子用力屏一下,目的在于比较彻底地排空小便。
不管天气有多冷,都要要求孩子去厕所小便。因为上厕所去,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从床边走到厕所,有助于他醒得“更透”一些,另一方面有助于使孩子建立相应的条件反射。
父母陪伴;一定要求母亲或父亲陪伴孩子一起去厕所,目的在于了解孩子小便的情况:是否尿了?尿得是否干净?还能督促孩子把小便排干净。

▼ "给有4岁以下儿童尿床的家长提几点建议!" 的相关文章:

十二、患遗尿症、尿频的孩子该如何调养

十二、患遗尿症、尿频的孩子该如何调养
2岁之前的孩子还缺乏控制排尿的能力,夜间有尿是正常情况,2岁半以上的儿童60%夜间已不排尿了,如您的孩子3岁多了仍经常尿床,或5—6岁儿童每月尿床两次以上,6岁以上儿童每月尿床1次以上的可诊断为遗尿症。遗尿对大一些的孩子来讲是一件害羞的事,经常遗尿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但仔细观察一下,遗尿的孩子多数先天发育不良,体质较弱,还有弱智或语言障碍、行为障碍的孩子也多伴有遗尿,所以很多家长想通过限制孩子晚上的饮水,夜间叫孩子起床小便,训练孩子练习憋尿等方法,往往收效不大。
只要孩子的泌尿系统没有器质性的问题,遗尿症的孩子及尿频的孩子在中医理论上来讲多以肺、脾...

脊柱裂的分型和脊柱裂型遗尿症能否治愈?

脊柱裂分为两种类型:显性脊柱裂脊膜膨出症和隐性脊柱裂.
    1.显性脊柱裂脊膜膨出症:表现为小儿出生时颈部或腰骶部出现大小不等的囊状物,内有脑脊液或脊髓液,当平躺时体积减小或回缩,站立时明显增大,颜色为红褐色或淡红色,也有个别的没有囊壮物,有一个大小不等肉疙瘩或色素明显沉着的部位等.一般情况下应该在幼儿10个月前手术修复为好.如果不做治疗,12岁后大部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瘫痪.作过手术后大部分会留下下肢走路跛行,神经性膀胱,大小便失禁等情况不尽相同的后遗症.
    2.隐性脊柱裂:多表现为椎弓后体有小裂纹,椎间盘排列不整齐,骨盆移位,错位等.好发...

隐性脊柱裂引起的遗尿症可以手术治疗

  隐性脊柱裂属于先天性的疾病,遗尿是其临床最常见的表现,有时遗尿是隐性脊柱裂唯一的临床症状,其发生主要和骶尾神经受压影响膀胱的舒缩功能从而导致遗尿有关。
  隐性脊柱裂是一种先天畸形,约占普查人数中的5-29%。其中尤好发于第一和第二骶椎与第五腰椎处。临床表现症状各自差异较大,轻者大多无症状或拌有尿床、记忆力下降、不能久坐、活动后感到腰部不适、腰酸困或轻度腰疼。较严重者,则经常出现腰疼、腿疼、腿软无力;亦拌自汗、盗汗、脾胃功能减退,或影响生殖系统,逻辑性一出现性功能障碍及不孕症。女性也可能出现月经不调、闭经、小子宫、乳房小及不孕症。
    随着年龄增长,脊髓上...

艾灸治疗小儿尿床

很多家长询问如何治疗小儿尿床,其实小儿尿床用艾灸的方法既简单又有效。

前几天灸治这个家长问我如何治疗小儿尿床,其实我的博客曾经写过这样的文章,也有很多人看过,操作而由此受益。今天,我来重述小儿尿床就是给家长又一次提示,小儿尿床,你可以用艾灸来治疗。
小儿遗尿是指3岁以上的孩子在睡眠中不自觉的排尿的一种疾病。有的是由于泌尿系统感染如包茎、包皮过长、外阴炎先天性尿道畸形、尿路感染等疾病引起。其次有脊柱裂、癫痫、糖尿病、尿崩症等全身系统疾病。发现小儿遗尿,应该首先查明原因,然后对症治疗。
也有的小儿属于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或因晚间饮水过多所致。
【治则】培元补肾
【取穴】小儿遗尿如果用艾灸的...

正泉舒提示您应该怎样培训宝宝不尿床

正泉舒提示您应该怎样培训宝宝不尿床   
正泉舒提示您应该怎样培训宝宝不尿床?宝宝长到1岁半以后,一般都能灵活坐、站、行走、蹲、起了,这说明他们的肌肉神经已有了一定的发育。从生理上看,他们开始能够控制便便或尿液的“存”与“放”;从心理上看,宝宝也能听懂大人的指示,了解去厕所是什么意思。因此,此时应该有意识地开始对宝宝进行上厕所的训练。
  家长要仔细观察,发现宝宝在游戏时突然不动了,或在活动中突然用手摸着腹部、出现
哭闹等情况,就说明可能是有了尿意。这时,家长可以把宝宝带到厕所,指着便盆问他:“
是不是要尿尿呀?”如果宝宝点头,家长便可以教孩子脱下裤子,...
E健网知识分享 © 201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