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疗的适应证
一、古代灸法治疗的病证
《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一方面表明灸法有特殊疗效,针刺灸法各有所长,灸法有自已的适应范围;另一方面,灸法还可补针药之不足,凡针药无效时,改用灸法往往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古人对灸法适应病证的长期大量的临床观察,表明灸法不仅能治疗体表的病证,也可治疗脏腑的病证;既可治疗多种慢性病证,又能救治一些急重危症;主要用于各种虚寒证的治疗,也可治疗某些实热证。其应用范围,涉及临床各科,大致包括外感表证、咳嗽痰喘、咯血衄血、脾胃虚证、气滞积聚、风寒湿痹。上盛下虚、厥逆脱证、妇儿诸疾、顽癣疮疡、瘰疬肿毒等。对此,历代医著多有载述。如《黄帝内经》提到灸治癫狂、痈疽,《诸病源候论》也有灸治中风及各类心痛急症的记载。《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尤倡灸疗治疗急难诸症。《太平圣惠方》最早记载灸治小儿急症,达47种之多。《备急灸法》详述了22种急症的灸治方法,为灸治急症的专书。《针灸资生经》创天灸截疟。《外科正宗》力倡灸治疡科急症。《神灸经纶》对伤寒发热、白虎历节风、癫狂、中暑、肠痈、乳痈。青盲、喉痹等诸多病证均施以灸法。
值得一书的是,古人在灸疗保健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保健灸在唐代开始得到重视,当时主要从防病角度出发。如《千金翼方》云:“一切病皆灸三里三壮。”而《外台秘要》进一步指出:“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足三里,令人气上眼暗。”这里实际上已涉及到灸疗的健身强体作用了。到宋代灸疗保健作用已被充分认识,如《针灸资生经》提及:“气海者,元气之海也,人以元气为本,元气不伤,虽疾不害,一伤元气,无疾而死矣。宜频灸此穴,以壮元阳,若必待疾作而后灸,恐失之晚也。”除气海穴外,不少医著还总结了其他的一些穴位。如《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张杲的《医说》强调“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释为化脓灸后,灸疮未愈之前即为不干。意指反复灸足三里,可起到保健作用。《扁鹊心书》还提到了保健灸的某些操作之法,如“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该书也载述了一些实例:“王超者……年至九十神彩腴润……每夏秋之交...
《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一方面表明灸法有特殊疗效,针刺灸法各有所长,灸法有自已的适应范围;另一方面,灸法还可补针药之不足,凡针药无效时,改用灸法往往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古人对灸法适应病证的长期大量的临床观察,表明灸法不仅能治疗体表的病证,也可治疗脏腑的病证;既可治疗多种慢性病证,又能救治一些急重危症;主要用于各种虚寒证的治疗,也可治疗某些实热证。其应用范围,涉及临床各科,大致包括外感表证、咳嗽痰喘、咯血衄血、脾胃虚证、气滞积聚、风寒湿痹。上盛下虚、厥逆脱证、妇儿诸疾、顽癣疮疡、瘰疬肿毒等。对此,历代医著多有载述。如《黄帝内经》提到灸治癫狂、痈疽,《诸病源候论》也有灸治中风及各类心痛急症的记载。《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尤倡灸疗治疗急难诸症。《太平圣惠方》最早记载灸治小儿急症,达47种之多。《备急灸法》详述了22种急症的灸治方法,为灸治急症的专书。《针灸资生经》创天灸截疟。《外科正宗》力倡灸治疡科急症。《神灸经纶》对伤寒发热、白虎历节风、癫狂、中暑、肠痈、乳痈。青盲、喉痹等诸多病证均施以灸法。
值得一书的是,古人在灸疗保健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保健灸在唐代开始得到重视,当时主要从防病角度出发。如《千金翼方》云:“一切病皆灸三里三壮。”而《外台秘要》进一步指出:“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足三里,令人气上眼暗。”这里实际上已涉及到灸疗的健身强体作用了。到宋代灸疗保健作用已被充分认识,如《针灸资生经》提及:“气海者,元气之海也,人以元气为本,元气不伤,虽疾不害,一伤元气,无疾而死矣。宜频灸此穴,以壮元阳,若必待疾作而后灸,恐失之晚也。”除气海穴外,不少医著还总结了其他的一些穴位。如《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张杲的《医说》强调“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释为化脓灸后,灸疮未愈之前即为不干。意指反复灸足三里,可起到保健作用。《扁鹊心书》还提到了保健灸的某些操作之法,如“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该书也载述了一些实例:“王超者……年至九十神彩腴润……每夏秋之交...
▼ "灸疗的适应证" 的相关文章:
眼科常用中药(四)
睛彩行动眼科常用中药(四)
六、温里药
凡能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温里药性味辛热,具有温里祛寒及益火助阳等作用。眼科里寒证包括两方面:一为寒邪中目所引起的目珠疼痛,白睛血丝淡红,泪涌如水,畏光无眵等;一为心肾阳衰阴寒内生所致的视物昏花、冷泪长流、风轮起翳、翳膜灰白、眼珠胀痛、瞳散神昏、干呕吐涎等。
使用温里药,可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配伍。如兼有表证,应配合解表药;寒凝气滞者,配以理气药;寒湿阻滞者,配以健脾化湿药;脾肾阳虚者,配以温补脾肾药。
本类药物性味辛温暴烈,易于伤津耗液。凡属热证及阴虚证应忌用或慎用。
83....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
人参: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黄芪: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白术: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茯苓:茯苓味淡,渗温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甘草: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当归: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白芍: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赤芍: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生地(附:鲜生地):生地微寒,能消温热,骨蒸烦劳,养阴凉血。
熟地: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
麦门冬:麦门甘寒 ,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天门冬: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黄...
中药药性歌诀
中药药性歌诀1.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咳生津,调容养卫。 2. 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 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 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5.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6. 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7. 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8. 赤芍酸寒,能泻能补,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9. 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10.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添精,乌须黑发。
11.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12.天门甘寒,能治...
灸法的古今适用症
[导语]灸法适用于很多疾病的治疗,在此详述灸法的古今适用症,在这些适用症中灸法的养生保健功能尤为突出。一、古代灸法治疗的病证
《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表明灸法可补针药之不足,凡针药无效时,改用灸法往往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古人对灸法适应病证的长期大量的临床观察,表明灸法不仅能治疗体表的病证,也可治疗脏腑的病证;既可治疗多种慢性病证,又能救治一些急重危症;主要用于各种虚寒证的治疗,也可治疗某些实热证。其应用范围,涉及临床各科,大致包括外感表证、咳嗽痰喘、咯血衄血、脾胃虚证、气滞积聚、风寒湿痹。上盛下虚、厥逆脱证、妇儿诸疾、顽癣疮疡、瘰疬肿毒等。对此,历代医著多有载述。...
中药药性歌诀
中药药性歌诀1.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咳生津,调容养卫。 2. 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 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 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5.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6. 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7. 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8. 赤芍酸寒,能泻能补,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9. 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10.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添精,乌须黑发。
11.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12.天门甘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