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 血液生化
急性白血病 血液生化
特别在化疗期间,血清尿酸浓度增高。尿中尿酸排泄量增加,甚至出现尿酸结晶。患者发生DIC时可出现凝血机制障碍。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血清和尿溶菌酶活性增高,急粒白血病不增高,而急淋白血病常降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时,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数增多(>0.01×109/L),蛋白质增多(>450mg/L)。而糖定量减少。涂片中可找到白血病细胞。脑脊液清浊度随所含的细胞数而异。
急性白血病 粒-单系祖细胞(CFU-GM)半固体培养
急非淋白血病骨髓CFU-GM集落不生成或生成很少,而集簇数目增多;缓解时集落恢复生长,复发前集落又减少。
急性白血病 染色体和基因改变
白血病常伴有特异的染色体和基因改变。例如M3t(15;17)(q22;q21)系15号染色体上的PML(早幼粒白血病基因)与17号染色体上RARa(维A酸受体基因)形成PML/RARa融合基因。这是M3发病及用维A酸治疗有效的分子基因。此外,某些急性白血病尚有N-ras癌基因点突变、活化。抑癌基因P53、Rb失活。
急性白血病 免疫学检查
根据白血病细胞免疫学标志,不仅可将急淋与急非淋白血病区别;而且可将T细胞和B细胞急淋白血病加以区别。单克隆抗体还可将急淋白血病分为若干亚型。 肿瘤的症状
急性白血病 骨髓穿刺
多数病例骨髓象有核细胞显著增多,主要是白血病性原始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30%以上,而较成熟中间阶段细胞缺如,并残留少量成熟粒细胞,形成所谓“裂孔”现象。正常的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减少。约有10%急非淋白血病骨髓增生低下称为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虽然骨髓中有核细胞增生低下,但白血病性原始细胞仍占非红系细胞的30%以上。白血病性原始细胞形态常有异常改变,如胞体较大、核浆比例增加、核的形态异常(如切迹、凹陷、分叶等)、染色质粗糙、排列紊乱、核仁明显等。Auer小体较常见于急粒白血病细胞浆中,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和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浆中有时亦可见到,但不见于急淋白血病。因而Auer小体有助于鉴别急淋和急非淋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血常规
大多数患者白细胞数增多,疾病晚期增多更显著。最高者可超过100×109/L,称为高白...
特别在化疗期间,血清尿酸浓度增高。尿中尿酸排泄量增加,甚至出现尿酸结晶。患者发生DIC时可出现凝血机制障碍。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血清和尿溶菌酶活性增高,急粒白血病不增高,而急淋白血病常降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时,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数增多(>0.01×109/L),蛋白质增多(>450mg/L)。而糖定量减少。涂片中可找到白血病细胞。脑脊液清浊度随所含的细胞数而异。
急性白血病 粒-单系祖细胞(CFU-GM)半固体培养
急非淋白血病骨髓CFU-GM集落不生成或生成很少,而集簇数目增多;缓解时集落恢复生长,复发前集落又减少。
急性白血病 染色体和基因改变
白血病常伴有特异的染色体和基因改变。例如M3t(15;17)(q22;q21)系15号染色体上的PML(早幼粒白血病基因)与17号染色体上RARa(维A酸受体基因)形成PML/RARa融合基因。这是M3发病及用维A酸治疗有效的分子基因。此外,某些急性白血病尚有N-ras癌基因点突变、活化。抑癌基因P53、Rb失活。
急性白血病 免疫学检查
根据白血病细胞免疫学标志,不仅可将急淋与急非淋白血病区别;而且可将T细胞和B细胞急淋白血病加以区别。单克隆抗体还可将急淋白血病分为若干亚型。 肿瘤的症状
急性白血病 骨髓穿刺
多数病例骨髓象有核细胞显著增多,主要是白血病性原始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30%以上,而较成熟中间阶段细胞缺如,并残留少量成熟粒细胞,形成所谓“裂孔”现象。正常的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减少。约有10%急非淋白血病骨髓增生低下称为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虽然骨髓中有核细胞增生低下,但白血病性原始细胞仍占非红系细胞的30%以上。白血病性原始细胞形态常有异常改变,如胞体较大、核浆比例增加、核的形态异常(如切迹、凹陷、分叶等)、染色质粗糙、排列紊乱、核仁明显等。Auer小体较常见于急粒白血病细胞浆中,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和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浆中有时亦可见到,但不见于急淋白血病。因而Auer小体有助于鉴别急淋和急非淋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血常规
大多数患者白细胞数增多,疾病晚期增多更显著。最高者可超过100×109/L,称为高白...
▼ "急性白血病 血液生化" 的相关文章:
急性白血病发生原因
急性白血病的病因与病毒感染、化学因素、电离辐射等因素有关:1、病毒感染 近十年来的研究提示白血病很可能是病毒引起的。病毒引起禽类、小鼠、大鼠、豚鼠、猫、狗、牛、猪、猴的白血病,此外,目前以为C型RNA肿瘤病毒与人类白血病的病因有关。
2、电离辐射 日本广岛、长畸原枪弹爆炸后的白血病发病率显著增高。离爆炸中央越近,发病率越高。此外,大剂量放射线局部治疗类风湿性强直性脊椎炎,白血病发生率在治疗组中比对照组高10倍,而其发病机会与照射剂量紧密亲密相关。某些国家报道放射科医师患白血病较多。  ...
急性白血病三步治疗新概念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疾病,其特点为体内有大量白血病细胞广泛而无控制地增生,出现于骨髓和许多其它器官和组织,并进入外周血液中。急性白血病以其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随着医学进步,急性白血病经过积极治疗,多数病人都能取得缓解,现在缓解白血病已不再是治疗的终极目标,如何提高治愈率,使大多数白血病病人得到根治,成为当今血液学研究的重点。初步的临床研究成果给出了急性白血病治疗的三部曲,第一步取得血液学缓解,第二步达遗传学或分子学缓解,第三步达彻底根治---治愈。第一步取得血液学缓解。急性白血病发病时,白血病细胞快速大量增殖,体内白血病细胞总数可达1百亿个,浸润骨髓及其他组...
急性白血病能治好吗?
急性白血病起病突然,多急骤,发展迅速,如不治疗很快会危机生命,约66%的病人在一个月内起病,病情急,发展快。在人们心目中,提到急性白血病就会有绝症,无法治愈的想法。那么急性白血病能治好吗?多数急性白血病患者在早期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淤点或淤斑以及女性月经过多为常见症状。视网膜出血可致视力减退或失明,颅内出血可致头痛、恶心、呕吐、瞳孔不等大,甚至昏迷、死亡。引起出血的原因有血小板数量的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血浆凝血因子减少和肿瘤细胞对毛细血管壁的浸润等。
近1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遗传学的进展,对急性白血病的病因病理认识更加深入,同时新疗法、...
28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诊治分析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重症;诊治分析[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住院的28例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绝大多数患者有明确的病毒感染史,心肌酶均明显升高,但无酶峰变化,肌钙蛋白T(c-TnT)不仅对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有重要价值,而且它的持续增高对判断病毒性心肌炎是否演变成扩张型心肌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致命的心律失常,早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使患者度过危险期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结论:根据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征和心肌损害情况,同时全面结合临床...
急性白血病起因与症状
急性白血病起因有两种情况,急骤起病者往往以高热、进行性贫血、明显出血或全身酸痛等为首发症状,而起病缓慢者则常以较长时间的乏力、食欲不佳,劳动后气急等症状开始,但是起病缓慢的病例一旦症状明显,病情常急转直下而和起病急骤的病例相似。起病急者多见于急淋,急淋罕有白血病前期表现,缓慢起病者主要见于急非淋。各种类型的急性白血病常有共同的临床表现:因正常血细胞减少,导致贫血、出血、继发性感染和发热;因白血病细胞广泛浸润各组织脏器,导致肝、脾、淋巴结肿大及其他器官功能障碍。(1)贫血
急性白血病患者贫血的症状常出现的早而且严重,呈进行性发展,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