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孩子身边有人自杀,家长可以做点什么?
今天一个学习过心理学的朋友在网上和我交流,说她的儿子最近说话有些混乱了,原因是儿子在八月份的时候参加了一个同学的葬礼,这个同学是自杀身亡的。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因为她当时不想强化孩子的负性情绪,所以没有问也没有听孩子说话,我听了很生气,问她:“你心理学白学了啊?怎么可以不听儿子说话呢?怎么可以对这事不关注呢?”
生气归生气,还是需要给她一些支持的,否则她的儿子可就麻烦了。
因此,我想到了最近正是学生们的期末考试,不知道各位家长们在听到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会怎样?家长们可曾想过带给孩子的巨大压力?当你们的孩子身边有人自杀时,你们会怎样做?
在这里,我想给家长们几个建议:
1、关注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这个关注就是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的思想、言语、行动,在孩子情绪不好时呆在孩子身边,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在你身边,随时等待你需要时出现。”在这个时候不要刨根问底,不要训斥孩子,更不要说一些极端的话语。
2、评估孩子与自杀同学的关系程度。如果是好朋友,可能影响会比较大,需要及时带孩子找心理咨询师做专业的评估,预防出现不良影响。
3、给孩子一双耳朵。始终做孩子的听众,听孩子说内心的感受,对这个事件的看法和观点,不要试图用自己的观点来改变孩子,只要给孩子一个轻松的倾诉机会就可以了。
4、在孩子情绪稳定时和孩子讨论有关生命的话题,引导孩子思考:生命是宝贵的。没有任何事情和任何人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5、鼓励孩子多和同龄人交往,避免产生孤独感,被遗弃感。
6、经常保持和学校老师的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
总之,当孩子身边发生自杀事件时,孩子们首先是被吓坏了,感到紧张、恐惧、担忧;当孩子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会很愤怒,如果是因为家长的因素,孩子就会因此憎恨父母,和父母对着干,如果是学校的因素,学生就会对学校充满仇恨,如果是其他因素,同样会表现出不满、怨恨甚至报复。因为出于应激事件时,人们的理性会受到影响,很可能出现非理性行为。所以,当...
▼ "当你的孩子身边有人自杀,家长可以做点什么?" 的相关文章:
自杀的驱动力由什么引起?厌食症验证自杀理论
在2006年底和2007年初的几个月,有一名网名为Kristi4的妇女成了厌食症讨论社区的最知名会员。作为生活杂志网一个博客的管理员,她曾给予人们忠告和鼓励,并坦率地写出自己的思想斗争。到了后来,一个星期五的夜晚,在一连串说明她正在计划做的事情后,Kristi4服用超剂量的处方安眠药、肌肉松弛剂和止疼药自杀了。她的死只是所有心理学统计的一个悲剧数据点而已。人们早就知道,厌食症在心理疾病中死亡率最高:患厌食症的病人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死于与该病有关的原因。但是,现在人们只是知道,很多厌食症病人并不是饿死的,而是自杀。厌食症病人自杀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群的50~60倍,没有任何一种疾病人群有...
六十四、自杀怕死论
《六十四、自杀怕死论》有人会说:既然越怕死越死得快,越不怕死越死不了,那么自杀的人不怕死,为什么却死了。这话听起来好象很对,似乎不怕死第一定律错了。其实心理事物都是逆反的,不是不怕死第一定律错了,而是这句话错了。错就错在一般人都认为自杀者不怕死,他都自己去死了还能怕死吗?他要怕死还会自己去死吗?这话听起来感觉很对,但凡是感觉对的,就是错的,感觉错的,...
《复旦32岁女教师患乳腺癌》有感于“三十岁现象”的蔓延
近期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复旦三十二岁女教师患乳腺癌,感叹“买房买车买不到健康”!唏嘘不已。何以在现代社会下,优秀的青年人总是“前仆后继”地付出巨大的身体代价。早在七八年前,我们就在深圳发现三十岁上下优秀的年青女性,突兀地表现出了一个乳腺癌高发年龄段。当时我的博士生曹某就咨询我,为何会如此?我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做了个解读:这些女孩往往都是内地最优秀的大学生,要强、能力也强,不服输,抗压能力亦不错,一心争强好胜!大学毕业后就在深圳闯荡。经过五六年、七八年拼搏,或许获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却付出了一些代价。何也?因为在深圳这样的“爱拼才能赢”的文化氛围重压下,这些很优秀的女性,一方面争强好胜...
海鲜配啤酒与自杀 -柳州解放军158医院骨科中心
入伏以来,食欲欠佳,海产品的鲜美和大多数海产品的寒凉性质,自然是夏季最值得选择的佐食菜肴;而烈日炎炎,喝上一杯清洌凉爽的啤酒,该是多么惬意啊!因而,近年来,海鲜配啤酒这对搭档就顺理成章地走进了众人的夏日生活,甚至在一些城市兴起的“啤酒节”上,海鲜配啤酒、烤肉串配啤酒似乎成了特色美食黄金搭档的形象代表。可惜,它们在为人们带来诸多食欲乐趣的同时,也把健康隐患带入了人的机体。要想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两组食物名单。
每100克食物中含嘌呤50~150mg的食物(含嘌呤较高的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