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索引的认识
索引( Index )是常见的数据库对象,它的设置好坏、使用是否得当,极大地影响数据库应用程序和Database 的性能。虽然有许多资料讲索引的用法, DBA 和 Developer 们也经常与它打交道,但笔者发现,还是有不少的人对它存在误解,因此针对使用中的常见问题,讲三个问题。此文所有示例所用的数据库是 Oracle 8.1.7 OPS on HP N series ,示例全部是真实数据,读者不需要注意具体的数据大小,而应注意在使用不同的方法后,数据的比较。本文所讲基本都是陈词滥调,但是笔者试图通过实际的例子,来真正让您明白事情的关键。
第一讲、索引并非总是最佳选择
如果发现Oracle 在有索引的情况下,没有使用索引,这并不是Oracle 的优化器出错。在有些情况下,Oracle 确实会选择全表扫描(Full Table Scan),而非索引扫描(Index Scan)。这些情况通常有:
1. 表未做statistics, 或者 statistics 陈旧,导致 Oracle 判断失误。
2. 根据该表拥有的记录数和数据块数,实际上全表扫描要比索引扫描更快。
对第1种情况,最常见的例子,是以下这句sql 语句:
select count(*) from mytable;
在未作statistics 之前,它使用全表扫描,需要读取6000多个数据块(一个数据块是8k), 做了statistics 之后,使用的是 INDEX (FAST FULL SCAN) ,只需要读取450个数据块。但是,statistics 做得不好,也会导致Oracle 不使用索引。
第2种情况就要复杂得多。一般概念上都认为索引比表快,比较难以理解什么情况下全表扫描要比索引扫描快。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这里先介绍一下Oracle 在评估使用索引的代价(cost)时两个重要的数据:CF(Clustering factor) 和 FF(Filtering factor).
CF: 所谓 CF, 通俗地讲,就是每读入一个索引块,要对应读入多少个数据块。
FF: 所谓 FF, 就是该sql 语句所选择的结果集,占总的数据量的百分比。
大约的计算公式是:FF * (CF + 索引块个数) ,由此估计出,一个查询, 如果使用某个索引,会需要读入的数据块
相关文档:
第一部分、SQL&PL/SQL
[Q]怎么样查询特殊字符,如通配符%与_
[A]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name like 'A_%' escape ''
[Q]如何插入单引号到数据库表中
[A]可以用ASCII码处理,其它特殊字符如&也一样,如
insert into t values('i'||chr(39)||'m'); -- chr(39)代表字符'
或者用两个单引号表示一个
or ......
1.利用下面的脚本创建BOOK,READER 和 BORROW 表,并完成后面的联系。
CREATE TABLE BOOK(
NO CHAR(8) PRIMARY KEY,
TITLE VARCHAR2(50) NOT NULL,
AUTHOR VARCHAR2(20) ,
PUBLISH VARCHAR2(20),
PUB_DA ......
2.根据Oracle 数据库scott 模式下的emp 表和dept 表,完成下列操作:
(1) 查询20号部门的所有员工信息;
(2) 查询所有工种为CLERK 的员工的员工号、员工名和部门号;
(3) 查询奖金COMM 高于工资SAL 的员工信息;
  ......
介绍一下内联、左联、右联
一.先看一些最简单的例子
例子
Table A
aid adate
1 a1
2 a2
3 a3
TableB
bid bdate
1 b1
2 b2
4 b4
两个表a,b相连接,要取出id相同的字段
select * from a inner join b on a.aid = b.bid这是仅取出匹配的数据.
此时的取出的是:
1 a1 b1
2 a2 b2
那么left join 指:
selec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