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14 16:39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缓存的作用在第一论http://hi.baidu.com/%CB%BC%C3%F4%D3%EA/blog/item/908d0cdecbc8a71b495403cc.html中已有部分阐述,下面ahuaxuan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缓存得另外一个重要的规则,近和快.
在我们打开浏览器,决定浏览某个网页之前(指人眼看到屏幕上的内容之前),一般来说浏览器有几个事情要做,首先根据url请求服务器端的html数据------,然后解析html,------下载css,和js,--------将html显示到屏幕上等等. ---------然后眼睛才能感受到,--------接着大脑才能感受到.
在这个流程中,那么怎么才能让大脑尽可能快的接受到这个信息呢,我想最快的方式是在大脑里放一份该屏幕的拷贝,下次想看这份内容的时候直接拿出大脑的拷贝就可以了.如果大脑容量有限,那我们可以考虑把这份拷贝放到眼睛里,如果眼睛也放不下,那我们可以考虑把这份拷贝放到浏览器里,从这个逻辑上看,越靠近大脑的数据越能快速的被我们接受到.
那么本文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研究如何使用大脑和眼睛来缓存数据------------------------吃惊吧,ahuaxuan瞎扯的,回到正题,上面这段调侃不是为了说明别的,而是为了说明越靠近用户的数据被用户感受到的速度就越快.也就是近与快的关系.
接着再让我们抛开缓存先不说,来说说CDN和镜像的问题,CDN的英文名字叫CDN,中文名字一般还是CDN(请换个调朗诵).呵呵,CDN中文名字是内容分布网络,简单来说就是把内容分布出去,比如放到全国几个地方,举例来说做一个图片服务,上海的用户请求某个图片服务器,那么只需要返回某个离上海最近的CDN节点上的图片,而不需要路由到北京或者云南的节点上去取数据,您要问为啥呢,因为快啊,上海的用户访问北京节点的数据显然在路由层次上,网络时间消耗上都要多出很多,这说明啥呀,还是那个理儿:近就会快啊
一般来说CDN都是放一些图片,视频,文档之类的数据,那么元数据呢,放一块儿,当然也不是,这时候可以用镜像来解决元数据的问题,于是变成了上海的用户访问上海的镜像,北京的用户访问北京的镜像.这还不是就地取材比较方便嘛.
嗯,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对近和快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了,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把这种原理或者规则运用到缓存中去.
下面让ahuaxuan和大家先调查一下离眼睛最近的是什么,显示器(别跟我说是屏幕保护膜和键盘哈,鼠标也不行),不过这些是硬件呀,那软的呢,非浏览器莫数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一些可以缓存在
python正文: 和其它语言一样,我们可以以命令行的形式给你的python程序传递参数,pyhton能够自动把命令行参数以字符串列表的形式存储在sys模块的arv变量。ok,我们先来看个例程:
# 文件名: printargs.py
#用途:演示python的传参
import sys
print sys.argv
在命 ......
昨天才看到,但是遇到一些问题,今天解决了,记下……(参考:http://netbeans.org/kb/55/beginning-jni-part1.html)
我用的是Netbeans 6.7,但是和其他的也应该大同小异吧。 基本流程: Java这边的:
创建java文件(带native的),还要记得在类中加入:System.loadLibrary(xxx) 。
然后用javah来生成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