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下的多线程编程
1 引言
线程(thread)技术早在60年代就被提出,但真正应用多线程到操作系统中去,是在80年代中期,solaris是这方面的佼佼者。传统的Unix也支持线程的概念,但是在一个进程(process)中只允许有一个线程,这样多线程就意味着多进程。现在,多线程技术已经被许多操作系统所支持,包括Windows/NT,当然,也包括Linux。
为什么有了进程的概念后,还要再引入线程呢?使用多线程到底有哪些好处?什么的系统应该选用多线程?我们首先必须回答这些问题。
使用多线程的理由之一是和进程相比,它是一种非常"节俭"的多任务操作方式。我们知道,在Linux系统下,启动一个新的进程必须分配给它独立的地址空间,建立众多的数据表来维护它的代码段、堆栈段和数据段,这是一种"昂贵"的多任务工作方式。而运行于一个进程中的多个线程,它们彼此之间使用相同的地址空间,共享大部分数据,启动一个线程所花费的空间远远小于启动一个进程所花费的空间,而且,线程间彼此切换所需的时间也远远小于进程间切换所需要的时间。据统计,总的说来,一个进程的开销大约是一个线程开销的30倍左右,当然,在具体的系统上,这个数据可能会有较大的区别。
使用多线程的理由之二是线程间方便的通信机制。对不同进程来说,它们具有独立的数据空间,要进行数据的传递只能通过通信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不仅费时,而且很不方便。线程则不然,由于同一进程下的线程之间共享数据空间,所以一个线程的数据可以直接为其它线程所用,这不仅快捷,而且方便。当然,数据的共享也带来其他一些问题,有的变量不能同时被两个线程所修改,有的子程序中声明为static的数据更有可能给多线程程序带来灾难性的打击,这些正是编写多线程程序时最需要注意的地方。
除了以上所说的优点外,不和进程比较,多线程程序作为一种多任务、并发的工作方式,当然有以下的优点:
1) 提高应用程序响应。这对图形界面的程序尤其有意义,当一个操作耗时很长时,整个系统都会等待这个操作,此时程序不会响应键盘、鼠标、菜单的操作,而使用多线程技术,将耗时长的操作(time consuming)置于一个新的线程,可以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况。
2) 使多CPU系统更加有效。操作系统会保证当线程数不大于CPU数目时,不同的线程运行于不同的CPU上。
3) 改善程序结构。一个既长又复杂的进程可以考虑分为多个线程,成为几个独立或半独立的运行部分,这样的程序会利于理解和修改。
下面我们先来
相关文档:
一.前言
Linux的源码里,网络接口的实现部份是非常值得一读的,通过读源码,不仅对网络协议会有更深的了解,也有助于在网络编程的时候,对应用函数有更精确的了解和把握。
本文把重点放在网络接口程序的总体结构上,希望能作为读源码时一些指导性的文字。
本文以Linux2.4.16内核作为讲解的对象,内核源码 ......
http://inthirties.com:90/thread-1228-1-1.html
Linux
一、分区方式
1.创建swap分区,例如:
# fdisk /dev/sdb
Command (m for help): n
Command action
e extended
p primary partition (1-4)
p
Partition number (1-4): 1
First cylinder (1-13054, default 1):
Using default value 1
Last cyl ......
库有动态与静态两种,动态通常用.so为后缀,静态用.a为后缀。例如:libhello.so libhello.a
1,生成库
第一步要把源代码编绎成目标代码。以下面的代码为例,生成上面用到的hello库:
/* hello.c * ......
先介绍一下情况,服务器A和服务器B都是CentOS 4.6的系统,现在要做HA
Cluster,为了避免裂脑的发生,要提高心跳链路的可靠性,下图是现时的连接情况,服务器A的eth2、eth3分别和服务器B的eth2、eth3
相连(没有顺序关系),所有网卡都是千兆网卡,拓扑图如下所示:
在介绍一起硬件情况,服务器A是一台HP DL380
G5, ......
参见: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linux/l-proc.html
使用 /proc 文件系统来访问 Linux 内核的内容
这个虚拟文件系统在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之间打开了一个通信窗口
文档选项
<tr
valign="top"><td width="8"><img alt="" height="1" width="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