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L语句效率
1. SQL优化的原则是:将一次操作需要读取的BLOCK数减到最低,即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数据吞吐量。
调整不良SQL通常可以从以下几点切入:
检查不良的SQL,考虑其写法是否还有可优化内容
检查子查询 考虑SQL子查询是否可以用简单连接的方式进行重新书写
检查优化索引的使用
考虑数据库的优化器
2. 避免出现SELECT * from table 语句,要明确查出的字段。
3. 在一个SQL语句中,如果一个where条件过滤的数据库记录越多,定位越准确,则该where条件越应该前移。
4. 查询时尽可能使用索引覆盖。即对SELECT的字段建立复合索引,这样查询时只进行索引扫描,不读取数据块。
5. 在判断有无符合条件的记录时建议不要用SELECT COUNT (*)和select top 1 语句。
6. 使用内层限定原则,在拼写SQL语句时,将查询条件分解、分类,并尽量在SQL语句的最里层进行限定,以减少数据的处理量。
7. 应绝对避免在order by子句中使用表达式。
8. 如果需要从关联表读数据,关联的表一般不要超过7个。
9. 小心使用 IN 和 OR,需要注意In集合中的数据量。建议集合中的数据不超过200个。
10. <> 用 < 、 > 代替,>用>=代替,<用<=代替,这样可以有效的利用索引。
11. 在查询时尽量减少对多余数据的读取包括多余的列与多余的行。
12. 对于复合索引要注意,例如在建立复合索引时列的顺序是F1,F2,F3,则在where或order
by子句中这些字段出现的顺序要与建立索引时的字段顺序一致,且必须包含第一列。只能是F1或F1,F2或F1,F2,F3。否则不会用到该索引。
13. 多表关联查询时,写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这样做有利于建立索引,提高查询效率。格式如下select sum(table1.je) from
table1 table1, table2 table2, table3 table3 where
(table1的等值条件(=)) and (table1的非等值条件) and (table2与table1的关联条件) and
(table2的等值条件) and (table2的非等值条件) and (table3与table2的关联条件
相关文档:
一、内部函数
1、内部合计函数
1)COUNT(*) 返回行数
2)COUNT(DISTINCT COLNAME)返回指定列中唯一值的个数
3)SUM(COLNAME/EXPRESSION)返回指定列或表达式的数值和;
4)SUM(DISTINCT COLNAME) 返回指定列中唯一值的和
5)AVG(COLNAME/EXPRESSION)返回指定列或表达式中的数值平均值
6)AV ......
对日常工作中用到的感觉有用的sql语句做个归纳,用于今后温故知新。
*复制表:
create table tablename as select * from table_src;
create table tablename as select * from table_src where 1 <> 1; --只复制表结构 ......
下面的这些脚本都可以找到引起磁盘排序的SQL。
SELECT /*+ rule */ DISTINCT a.SID, a.process, a.serial#,
TO_CHAR (a.logon_time, 'YYYYMMDD HH24:MI:SS') LOGON, a.osuser,TABLESPACE, b.sql_text
from v$session a, v$sql b, v$sort_usage c
WHERE a.sql_address = b.address AND a.saddr = c.session_addr;
......
select * from formtable_main_20
sp_help formtable_main_20
--drop view zcountQJ01
create view zcountQJ01
as
select appman ,year(startdata) as zyear,jb,cast(sum(num) as decimal(4,1) ) as num
from formtable_main_20
where year(getdate()) = year(startdata)
group by appman,jb,year(startda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