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截截图软件、单文件、免安装、纯绿色、仅160KB
 IT资讯

『趋势』互联网下一个40年?


[发布时间:2010-01-04 08:48:28]

互联网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第40个年头。催生互联网的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最初只是想让不同地点的国防科研机构共享对方机器上的数据或软件,哪里想到今天它至少已进入了全球10亿多人的生活。对这个每天都在变化的奇迹,展望下个40年,也许比回忆上个40年要有趣得多。 上世纪的1969年夏天,距离人类首次登月刚刚过去几周,一个电冰箱大小的灰色金属盒子送到了加州大学。站在这个盒子旁,伦纳德·克莱罗克教授开心得像刚做了父亲,但旁人谁也不懂这个叫作“界面信息处理器"(IMP)的盒子到底有什么用,一位参议员还以为它能促成不同宗教信仰间的沟通,其实它引爆的革命比这个大多了。
 

 9月2日,克莱罗克教授用一根长4.6米的灰线将两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并传输了数据,10月29日又与643公里外斯坦福研究所的一台计算机成功连接,尽管输入的第一个词“Login"(登录)只传了头两个字母网络便崩溃了。从此各地的计算机被迅速连接起来,直到遍布全球的互联网时代到来。 互联网之后:消灭PC 尽管Web2.0引爆了人际交流的革命,计算机(准确地说应该是“个人计算机",PC)现有的软硬件格局却早已被人们当作基本常识。其实这其中的种种不便,诸如Windows永无止境的补丁、装了又装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复制来复制去的邮件地址簿和收藏夹、没有某个软件就打不开的文件、与硬盘同归于尽的宝贵数据以及不断花钱升级硬件带来的高昂成本……这一切我们只有无奈地接受,乃至习以为常而已。
 

其实更美好的解决方法早在1989年就有了,提出者正是曾一度不相信会出现互联网的比尔·盖茨,当时他在谈论“计算机科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时说:“把你的计算机当作接入口,一切都交给互联网吧。用户只需要640K的内存就足够了。"的确,既然我们在计算机和互联网上所做的一切,归根结底无非是运算,它为什么不能和水、电供应一样,成为一种公共服务呢? 这样做的好处实在太大了。首先你不用因为软硬件知识太少而扛着机箱去求人,不用一出问题就经常要格式化整个硬盘。更重要的是,作为个人,你上万元一台的笔记本电脑如果只是在打字,或者“挖地雷",从经济上来说无异于买辆汽车来推石磨,只是你没有意识到,也别无选择而已。对大公司的IT技术总监,这笔账当然就不可能忽略掉。 实际上,今天的网络生活中,我们已经开始逐渐轻装上阵。网络相册、网络硬盘、在线游戏这些绝不只是方便了只能使用网吧里计算机的穷学生,现在更多的人正用手机随时随地把每日见闻上传到自己的微博。
 

只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全球40亿部手机的一个共同难题是——它们的计算能力远远不及PC。将手机变成像PC一样强大,是一个比较费力的方向,更诱人的最终出路是消灭PC,让手机就够用。 “云计算":互联网的中枢神经 只要大家的计算需求都能集中进行,每个人手中的设备只提出运算要求,接受运算结果,消灭PC并不是天方夜谭,这样的技术早就被取了一个很诗意化的名字——“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它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你只管使用和享受,别的都不用操心,而且费用居然比现在低得吓人。 “云计算"能带来什么?本质上,“云计算"就是互联网的中枢神经系统。你只需要一台廉价的终端设备,它可以是笔记本,也可以是手机,甚至是MP3、汽车上的电脑甚至手表。开机,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就能完成现在计算机上能做的一切事情。打打游戏算什么,你可以在手机上使用Photoshop编辑照片,即使研究复杂的天体物理现象也可以,因为只要你发出请求并付费,就能调用相当于超级计算机的能力。
 

进入“云计算"时代后,网站这个词都过时了,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这个“站"在哪里。同时,你再也不需要操心电脑硬件的更新、操作系统的崩溃、软件的冲突、内存和硬盘空间不够、病毒和黑客的入侵……这种服务价格的低廉并不是因为比尔·盖茨捐了款,而是因为开发“云计算"的公司们以超大规模集中起来的上百万台计算机,简直就是一团千变万化的“云",哪里有需要就被哪里使用。这样就可以将成本平摊到全社会每件需要计算的事情上,不便宜才怪。
 

实际上,以较早提供此类服务的亚马逊公司为例,1G的存储服务收费15美分,租用服务器一小时10美分,而以每台计算机投资和电力消耗各300美元计,一年不间断地运行下来,还能收益876美元,利润率约45%。两年左右,亚马逊的云计算相关业务收入已达1亿美元。而Google目前已经成为最大的云计算使用者,Google搜索引擎就建立在分布在200多个地点、超过100万台服务器的支撑之上。 创建“星际互联网" 如果不是有意避免实时更新,消灭信息的时效性,你从Google Earth上看到的军事基地将不比大国情报机构每天早上呈送给最高领导人的卫星照片差。
 

尽管人类的脚步还未重返月球,更未触及火星,Google却早已着手将那里的虚拟地图备好。人类再也不用万里迢迢地在太阳系中寻找某个并不存在的大陆,相反,连上次登月遗留的月球车也可以一一找回。但容易被忽视的是,太空飞船上的宇航员与地球的联系,其实在方法上并不比出租车司机的专用电台先进。如今的互联网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能够将世界任何角落的人们联系在一起,但在太空中互联网却难有作为。难怪有“互联网之父"之称的Google公司副总裁Vint Cerf在2008年被问及互联网的未来40年时就谈道:将互联网建到太空去。
 

2009年7月初,国际空间站开始试验美国宇航局(NASA)刚刚安装的“容断网络"(DTN)协议,建立“星际互联网"的工程终于启动。不过DTN远远不只是为了使宇航员能在月球上使用Google,或者用twitter向大家随时描述他们观察到的太空那么简单,要应对人类未来10年的行星探索,没有自动化的指挥控制根本不可能。现在的多数太空通信低效而昂贵,需要人工计划每个连接,对远距离的航天器,有时需要提前几周甚至几个月决定好什么时候发送哪些信息。负责DTN项目的阿德里安·胡克是“阿波罗11号"任务组的老手,他介绍说:“一般航天器是在预定时间与地面联系,将自己的状态和搜集的数据发回,并接收下一步的指示。"有了DTN,这种烦琐的情况就可以改变了,因为DTN可以使人类从类似步话机的点对点的通信方式进入类似互联网的真正网络。
 

之所以现在还不能把使用TCP/IP协议的现有互联网简单地搬到太空,是因为TCP/IP要求计算机之间一直保持连接,而太空中星际之间距离遥远,再加上天体的自转、公转、太阳风暴和卫星飘移等因素,计算机的连接只能断断续续,非常不稳定。而在“星际互联网"中,从国际空间站到太空机器人,每个节点都会将数据包贮存起来,当计算机连接的最佳时机出现时便迅速传送数据,如果没找到明确传输途径,数据绝不会被丢弃,这就像在篮球场上传球一样。
 

在2008年11月的试运行中,NASA已经通过DTN从距地球3200万公里之外的EPOXI卫星收发了太空图像。2011年DTN将正式被采用,它甚至可以用来向太阳系边缘发送信息,当然,由于距离太远会产生严重的信号延迟,除非找到比无线电更快的通信手段,要想通过火星移民网络聊天,恐怕还需要习惯半个小时后看到对方上传的一句话。目前NASA已经将许多小型机器人投放到火星上,并且已经能够在地球上收到相关的无线信号。但是由于火星表面太热,造成了这种机器人部分零件损坏,所以收到的信号还比较弱。但在未来通过科学家们的努力,有望在2011年正式建立起“星际互联网"的雏形。互联网的下一个40年注定会从地球走向更广阔的太空。

会员登录
© 2009 ej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E健网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 | 赣ICP备09004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