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health
我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健康知识

中医高血压怎样辩证?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是因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损伤,或因年老体衰,肾精亏损等导致脏腑阴阳平衡失调,风火内生,痰淤交阻,气血逆乱所致。治疗时通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肝阳上亢型  表现  以血压升高兼见眩晕,伴头目胀痛、面红耳赤、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治疗  宜用平肝潜阳、滋养肝肾之法。方用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山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苓)。该方具有镇静、镇痛和降血压作用,故本方为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常用方。用该方出现筋脉拘急,手足痉挛,舌绛(深红色)苔少等症状则要停用。  2.肝肾阴虚型   表现  以血压升高兼见眩晕,伴头痛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治疗  宜用滋补肝肾、养阴填精法。方用杞菊地黄丸(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该方具有降低血管外周阻力,调血脂和抗动脉硬化的功效,适于肾性高血压患者。需注意如果平时脾胃虚弱、食少、大便稀烂的患者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选用。  3.阴阳两虚型  表现  以血压升高...

“中医高血压怎样辩证?” 的相关文章

中医能治好青光眼吗 中医能治好青光眼吗 哪里治疗好



青光眼往往首先用药物治疗,或试用激光治疗,具体情况你问问医生,做个有针对性的方案。     青光眼治疗目的是加速眼内房水的排出,降低眼压。 由于目前主要的治疗青光眼的手段只能是降低眼压,而尚无确切的保护视神经的治疗方法,因而只能将眼压降到一个安全水平,即视神经病变不再进展的眼压水平,是确定青光眼治疗是否有效的一个量化指标。   tongren眼贴,在长期控制眼压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对多数患者有用,建议试试。希望早日治疗你的青光眼。  

中医中的体阴用阳是什么意思?



体用是传统文化里一个重要的概念。体是谈基础,用是谈作用,谈应用。没有体,这个用不可能发生,而没有用的体,那这个体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  上面这个体用的关系怎么说明阴阳呢?具体地说,阴阳之间,哪一个属体?哪一个属用?很显然,如果我们把阴阳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反映用的主要是阳,反映体的主要是阴。在《中基》里,当谈到肝的功能时,有一个体阴用阳的概念,实际上,不但肝如此,整个阴阳都是如此。我们从一年来看,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这个春夏的过程主要就体现了阳的作用,我们看春夏的阳光,看春夏的温热,看春夏的繁荣,这一切都反映了阳气在积...

咽喉痛怎么办?中医什么穴位管用?扁桃体发炎?



咽喉痛该怎么办?咽喉是咽与喉的总称,其疼痛除外伤外主要由炎症引起,如急慢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等。发病时,除全身、局部应用磺胺类与抗生素外,还可采用以下简易疗法。1.偏方疗法(1)咽喉肿痛:鲜荸荠500 克挤汁,凉服,每次100 毫升,1 日2 次,连服3 日有效;鲜苋菜30~60 克,捣碎取汁或水煎服,加白糖或蜂蜜调匀,开水冲服,每日2~3 次,连服数日有效,此方也适用于扁桃体炎;冬葵花或根30~50 克,水煎成汤,去渣加冰糖适量,含漱后徐徐饮下,每日3~4 次,数日见效,此方也适用于咳嗽、喉痛和急性气管炎;柿霜,每服3...

中医的内伤发热,还有退热的方法和药



 实火宜泻,虚火宜补。并应根据证候、病机的不同而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正如《景岳全书·火证》说:“实火宜泻,虚火宜补,固其法也。然虚中有实者,治宜以补为主,而不得不兼乎清;……若实中有虚者,治宜以清为主而酌兼乎补。”切不可一见发热,便用发散解表及苦寒泻火之剂。内伤发热,若发散易于耗气伤津,苦寒则易伤败脾胃以及化操伤阴,而使病情缠绵或加重。  【辨证施治】  ...

怎样才能学好中医



要自信  自己无自信,对中医无信任,就别学中医和干中医.否则,学不好中医,也干不好中医,并且误了你的人生选择.  相信中医能治病,治好病.这是学中医,干中医的基础.  要有耐力  学好中医非一朝一夕之事,要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你能坚持5年?10年?15年?20年?30年?学好中医,干好中医,成为名家,成为大师.在此期间,默默无闻,你承受了清贫,或寂寞.并且保持永不放弃,永不言败.  耐心是干中医成功的基石.  耐力须要三个基础:1,热爱中医.2,金钱,靠中医摆脱贫穷.3,事业心.对耐力而讲,热爱中医和事业心是最重要的,金钱在...
© 2011 ej38.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09004571号 | 网站地图 | 返回主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