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如何产生的?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
“中医是如何产生的?” 的相关文章
中医有几百年的历史拉!
第一个代称是歧黄。这个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因其是黄帝与歧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黄帝内经》为歧黄之术。自然,歧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 第二个代称叫青囊。现在知此名字并使用者甚少。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第三个代称唤杏林。这个名字的起始,也与三国有关。有资料介绍,三国时吴国有位名医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庐山隐居。附近百姓闻名求医,但董奉从不收取钱财,...
为什么中医一把脉什么病都能知道?
把脉的诊法 诊脉有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张仲景三部诊法等,现在常用的是寸口诊法。诊脉部位是手腕内侧,腕后高骨(桡骨茎突)旁,桡动脉搏动处。高骨对应的桡动脉搏动部位是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寸关尺的称呼,最早见于《内经》,寸口诊法发展于《难经》。寸、关、尺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在左手,寸对应心,关对应肝,尺对应肾(肾水)。在右手,寸对应肺,关对应脾,尺对应肾(命门)。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两大思想观念。中医看病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从整体上来诊治疾病,单用一种诊断方法的思想是不可取的。人体的信...
中医说的阴平阳秘怎么解释?
阴平阳秘,是《内经》对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状态的高度概括。阴平阳秘,即阴与阳在保持各自功用和特性的情况下,通过相互作用所达到的整体协调状态。1理论渊源 阴阳是对自然界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不仅涵有对立统一的蕴意,还具有特殊的质的规定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昭示人们以水火表现出的功能动态属性把握阴阳的特质。 受社会结构、经济格局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哲学追求一种和谐而统一的世界秩序,因此,先哲们对事物之间的协调关系予以特别关注,用“和”这一概念表示对立面的统一。如《彖·乾卦》...
老中医软膏对痘痘有效果吗
要去掉痘痘、痘印之类的,一定是不能通过“吃药”解决。因为,痘痘的形成原因本来说是因为“油脂堵塞于毛囊内,破溃后感染炎症,形成痘痘”,所以,要治痘,还是得从消炎、修复毛囊做起。而一定不能吃药,是药三分毒,会引起肝、肾问题。如果你还处于青春发育期或未婚未孕的,就万万不能吃药治痘,否则,容易因小失大,可能会影响发育或产生畸形儿。 关于战痘,我有些个人成功经验可以与传授给你,如果你的痘痘比较多,比较大,还算是比较严重的。 那么,你还是要侧重于先去掉痘痘。使用专业的去痘产品+生活调理,这很关键。我当时是这样做的:脸上每天坚持用迪豆祛...
懂中医的进
中药剂量
事关中医疗效,然而剂量,又是中医的不传之秘。近年来,当大多数临床中医师还在四平八稳地开着剂量在10-15g间游移的“调理方”时,有这么一群中医师,或名老中医,或民间草根,或大学教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大剂量”。山西李可用200g附子治心衰传为佳话,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仝小林以60g黄连、60g石膏有效降糖,京城名医张炳厚用100g黄芪治疗眼睑下垂,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小儿病同成人药量,屡屡显效……
这些敢于突破《药典》、不走常规路线的中医人,并非标新立异,而是确确实实的疗效给了他们十足“底气”。当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