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底下有哪些穴位?
就中医的经络穴位来说,脚底有很多穴位,像涌泉,至阴,太白,大都,公孙,然谷,京骨,金门等穴位。
而就足底反射区来说,其反射区就更多,代表身体不同的部位和脏腑器官。
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楼上那两位贴图的,贴的都是足底反射区图。这和我所熟知的中医范畴里的穴位完全是两码事。就看楼主你需要的是哪种了。
涌泉:在足底。属足少阴肾经,位于足跖屈卷足时,在足心前三分之一的凹陷中。
至阴: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太白:足太阴脾经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大都:足太阴脾经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公孙:足太阴脾经穴。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然谷:足少阴肾经穴。在足内侧缘,足舟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京骨: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足外侧,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金门: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足外侧,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涌泉穴太溪穴足临泣高血压点 大敦穴申脉穴行间穴第二厉兑 太冲穴丘墟穴里内庭第三厉兑 太白穴昆仑穴下痢穴阿基里斯腱涌泉穴 位置:足底前三分之...
而就足底反射区来说,其反射区就更多,代表身体不同的部位和脏腑器官。
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楼上那两位贴图的,贴的都是足底反射区图。这和我所熟知的中医范畴里的穴位完全是两码事。就看楼主你需要的是哪种了。
涌泉:在足底。属足少阴肾经,位于足跖屈卷足时,在足心前三分之一的凹陷中。
至阴: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太白:足太阴脾经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大都:足太阴脾经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公孙:足太阴脾经穴。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然谷:足少阴肾经穴。在足内侧缘,足舟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京骨: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足外侧,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金门: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足外侧,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涌泉穴太溪穴足临泣高血压点 大敦穴申脉穴行间穴第二厉兑 太冲穴丘墟穴里内庭第三厉兑 太白穴昆仑穴下痢穴阿基里斯腱涌泉穴 位置:足底前三分之...
“脚底下有哪些穴位?” 的相关文章
什么是手足口病 杂预防和治疗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 通常不严重。几乎所有病人不需治疗便可康复。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这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 有数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萨奇病毒 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
预防手足口病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勤洗手,预防手足口病
当孩子受到病毒感染后,先有3~6天的潜伏期,然后会出现低热、不舒服、胃口差、喉咙痛等症状,1~2天后,孩子的口腔中出现红色水疱疹并很快破溃成2~3毫米的小溃疡,分布在舌、牙龈、颊部等处,造成孩子口腔疼痛,流口水、拒绝进食等,随后在手掌、足底出现红色的斑丘疹,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一般孩子的体温在38.5℃左右,持续2~3天。绝大多数患病的孩子能在7~10天左右自愈,预后良好。目前还没有针对手足口病的疫苗,所以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预防,其中洗手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
足跟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以及治疗方法
跟骨高压症或骨刺所致
骨质增生,为了减轻痛苦就是用热水泡脚。
足跟痛的治疗
可以针灸
治疗足跟痛有什么好方法?脚后跟痛怎么办啊?
建议你使用远洋足跟痛贴,治疗足跟痛效果不错!
下面是远洋足跟痛贴的三大优势:
1.膏药疗法施予局部,局部组织内的药物显著高于血液浓度,所以发挥作用充分、迅速,局部疗效明显优于口服用药,非常适合不便服药或不愿服药者使用。
2.不需住院,只要了解常用膏药和跑足浴的作用及适应症、禁忌症,病人就可以自己买药,按贴敷方法和要求自行治疗。
3.膏药疗法是针对患者的患病部位通过穴位贴敷,对人体的整体影响小,从而避免了药物对肝脏及其他器官的毒副作用,因此非常安全可靠。
详细信息你可以访问远洋足跟痛忒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