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温阳功效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附子是一味重要的温阳药,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具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除湿止痛等功效。历代医家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伤寒论》112 方中用附子达20方之多,应用范围甚广,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桂枝附子汤等,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笔者深研《伤寒论》,常应用经方治疗皮肤病,疗效显著。同时发现,顽固性皮肤病反复发作不愈,常与人体阳气虚衰有关。皮肤病迁延日久不愈,其根本在于正气不足,此谓“正气”首推阳气,故温阳扶正对治疗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具有重要意义。温阳首选附子,临床应用附子温阳为主.立温阳解表、温阳散寒、温阳化饮、温阳化瘀、温阳清热等法,治疗顽固性阳虚型皮肤病,收效显著。现阐述如下,以求正于同道。
1 温阳解表法
适用阳虚外感证,既里阳虚衰,又兼外感寒邪。治法不可单纯解表发汗,易犯虚虚之戒,而应以温阳解表。《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温阳解表代表方,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少阴里虚;细辛温经散寒。阳虚外感证常见于年老体弱感冒者,症见发热,恶寒,但欲寐,脉沉细等。皮肤病如老年性带状疱疹初起时,常伴有发热、恶寒等症,若见太阳、少阴两感诸症,当以附子配合温阳解表。如治疗利某,女,75 岁,08年12月7日初诊。患者1 周前右上肢骨折,2 天前右上肢出现成簇水疱、疼痛,并见鼻塞流清涕,咳嗽,痰多色黄,口干苦,恶寒,疲劳甚,欲寐,1 周无大便,舌稍红偏暗、苔黄白,脉沉细微。《伤寒论》少阴篇曰:“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患者为少阴阳虚之体,兼太阳外感,治宜温少阴之里,解太阳之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又因邪气已人少阳,故合小柴胡汤加减。处方:麻黄,熟附子,柴胡,桔梗,黄芩,法半夏、党参,瓜蒌、大枣,甘草。l 剂,水煎服。外用紫金锭、点舌丸研细末,醋调外敷。服药后恶寒、疲劳欲寐、流涕均消失,疱疹疼痛减轻,口干苦减,咳嗽,痰多色黄,小便黄。太阳、少阴两感诸症均解,治以清热燥湿,活血通经。处方:蒲公英,瓜蒌、桔梗、车前子、苍术、茯苓,红花、甘草。3 剂,每天l 剂,水煎服。药后疼痛明显减轻,咳嗽咯痰均减,继服3 剂而愈。
2 温阳散寒法
举凡内有阳气虚衰,又外感寒邪,致阳衰无力驱逐寒邪,寒邪深人肌表、经腧者,无论病程久暂均可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其适应证并非仅限于阳虚外感,是故积年痼疾,如顽固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硬皮病、雷诺氏病...

▼ "附子温阳功效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的相关文章:

【典籍】《伤寒论》201—300

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必鞭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鞭。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204.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205.阳明病,心下鞭满者,不可攻...

伤害专论

九味羌活汤】一名(冲和汤)四时发散之通剂。
  【组成】羌活 防风 川芎 白芷 细辛 苍术 黄芩 甘草 生地 加生姜三片 葱白三茎,水煎服。
活人败毒散
     治伤寒温疫,风湿风眩,拘蜷风痰,头痛目眩,四肢痛,憎寒壮热,项强睛疼,老人小儿皆可服。
  【组成】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壳 白茯苓 桔梗 人参各一两 甘草五钱 以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人生姜三片,煎七分,温服或沸汤点服,烦热口干,加黄芩。
  【集注】赵羽皇曰:东南地土卑湿,凡患感冒辄以伤寒二字混称,不知伤者正气伤于中,寒者寒气客于外,未有外感而内不伤者也,仲景医门...

麻黄浅识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性味:辛苦,温。归经:肺经、膀胱经。功用:发汗、平喘、利水。

  1 外感第一药

  陶弘景说麻黄是“伤寒解肌第一药”, 后世本草著作,亦称麻黄是“发表第一药”,“治感第一要药”。名之为“第一药”者,则其他药不可替代之谓也。犹记20世纪80年代一个冬天,我在山东沂水探亲,有几天气温在零下十多度,农村居住条件又差,室内室外一样冷,来找我看感冒的乡亲很多,患者恒多畏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数,投以麻黄汤,多能应手而效。但有李...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
  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病情既不外此,则辨证之法亦不出此。一病之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与不消水,饮食喜热与喜冷,烦躁与厥逆,溺之长短、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冻饮料食,烦躁溺短赤,便结,脉数,此热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 
  一病之虚实,全在有汗与无汗,胸腹胀痛与否,胀之减与不减,痛之拒按与喜按,病之新久,禀之浓薄,脉之虚实以分之。假如病中无汗,腹胀不减,痛而拒按,病新得,人禀浓脉实有力,此实也。假如病中多汗,腹胀时减,复如故,痛而...

[转载]伤寒论十四讲(13-14) 刘渡舟教授


很好,受益匪浅原文地址:伤寒论十四讲(13-14)  刘渡舟教授作者:书法中医             第十三讲 对寒热错杂诸方综述  《伤寒论》所载的寒热之药并用方剂,概括起来有柴胡桂枝干姜汤、栀子干姜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黄连汤、乌梅丸、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一共八个方子。而柴胡桂枝干姜汤已经讲过,栀子干姜汤从略,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可以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下面分别对各方剂进行简要叙述。
  一、半夏泻心汤
...
E健网知识分享 © 201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