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温阳功效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附子是一味重要的温阳药,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具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除湿止痛等功效。历代医家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伤寒论》112 方中用附子达20方之多,应用范围甚广,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桂枝附子汤等,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笔者深研《伤寒论》,常应用经方治疗皮肤病,疗效显著。同时发现,顽固性皮肤病反复发作不愈,常与人体阳气虚衰有关。皮肤病迁延日久不愈,其根本在于正气不足,此谓“正气”首推阳气,故温阳扶正对治疗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具有重要意义。温阳首选附子,临床应用附子温阳为主.立温阳解表、温阳散寒、温阳化饮、温阳化瘀、温阳清热等法,治疗顽固性阳虚型皮肤病,收效显著。现阐述如下,以求正于同道。
1 温阳解表法
适用阳虚外感证,既里阳虚衰,又兼外感寒邪。治法不可单纯解表发汗,易犯虚虚之戒,而应以温阳解表。《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温阳解表代表方,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少阴里虚;细辛温经散寒。阳虚外感证常见于年老体弱感冒者,症见发热,恶寒,但欲寐,脉沉细等。皮肤病如老年性带状疱疹初起时,常伴有发热、恶寒等症,若见太阳、少阴两感诸症,当以附子配合温阳解表。如治疗利某,女,75 岁,08年12月7日初诊。患者1 周前右上肢骨折,2 天前右上肢出现成簇水疱、疼痛,并见鼻塞流清涕,咳嗽,痰多色黄,口干苦,恶寒,疲劳甚,欲寐,1 周无大便,舌稍红偏暗、苔黄白,脉沉细微。《伤寒论》少阴篇曰:“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患者为少阴阳虚之体,兼太阳外感,治宜温少阴之里,解太阳之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又因邪气已人少阳,故合小柴胡汤加减。处方:麻黄,熟附子,柴胡,桔梗,黄芩,法半夏、党参,瓜蒌、大枣,甘草。l 剂,水煎服。外用紫金锭、点舌丸研细末,醋调外敷。服药后恶寒、疲劳欲寐、流涕均消失,疱疹疼痛减轻,口干苦减,咳嗽,痰多色黄,小便黄。太阳、少阴两感诸症均解,治以清热燥湿,活血通经。处方:蒲公英,瓜蒌、桔梗、车前子、苍术、茯苓,红花、甘草。3 剂,每天l 剂,水煎服。药后疼痛明显减轻,咳嗽咯痰均减,继服3 剂而愈。
2 温阳散寒法
举凡内有阳气虚衰,又外感寒邪,致阳衰无力驱逐寒邪,寒邪深人肌表、经腧者,无论病程久暂均可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其适应证并非仅限于阳虚外感,是故积年痼疾,如顽固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硬皮病、雷诺氏病...
1 温阳解表法
适用阳虚外感证,既里阳虚衰,又兼外感寒邪。治法不可单纯解表发汗,易犯虚虚之戒,而应以温阳解表。《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温阳解表代表方,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少阴里虚;细辛温经散寒。阳虚外感证常见于年老体弱感冒者,症见发热,恶寒,但欲寐,脉沉细等。皮肤病如老年性带状疱疹初起时,常伴有发热、恶寒等症,若见太阳、少阴两感诸症,当以附子配合温阳解表。如治疗利某,女,75 岁,08年12月7日初诊。患者1 周前右上肢骨折,2 天前右上肢出现成簇水疱、疼痛,并见鼻塞流清涕,咳嗽,痰多色黄,口干苦,恶寒,疲劳甚,欲寐,1 周无大便,舌稍红偏暗、苔黄白,脉沉细微。《伤寒论》少阴篇曰:“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患者为少阴阳虚之体,兼太阳外感,治宜温少阴之里,解太阳之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又因邪气已人少阳,故合小柴胡汤加减。处方:麻黄,熟附子,柴胡,桔梗,黄芩,法半夏、党参,瓜蒌、大枣,甘草。l 剂,水煎服。外用紫金锭、点舌丸研细末,醋调外敷。服药后恶寒、疲劳欲寐、流涕均消失,疱疹疼痛减轻,口干苦减,咳嗽,痰多色黄,小便黄。太阳、少阴两感诸症均解,治以清热燥湿,活血通经。处方:蒲公英,瓜蒌、桔梗、车前子、苍术、茯苓,红花、甘草。3 剂,每天l 剂,水煎服。药后疼痛明显减轻,咳嗽咯痰均减,继服3 剂而愈。
2 温阳散寒法
举凡内有阳气虚衰,又外感寒邪,致阳衰无力驱逐寒邪,寒邪深人肌表、经腧者,无论病程久暂均可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其适应证并非仅限于阳虚外感,是故积年痼疾,如顽固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硬皮病、雷诺氏病...
▼ "附子温阳功效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的相关文章:
[恶搞]孩子患感冒,3个错误观念
错误观念1:咳嗽、打喷嚏要用手挡感冒,是宝宝最常见的疾病,特别是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容易感冒。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医春季节及气候骤变时多见,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有些父母在护理宝宝感冒及呼吸道疾病时候存在很多误区,专家特别提醒父母注意。
所以,一定要让宝宝注意勤洗手,出入公共场合,尤其是医院、车站等高危险区域,一定要养成回家洗手的习惯。
很多父母教诲宝宝:打喷嚏时第一反应要用手遮住。虽然遮住的举动是对的,可以避免细菌散播,但是用手遮就是错的。传染疾病医生解释道,由于多数人用手遮住喷嚏或咳嗽后,不会立刻洗手,因此大量的病菌残留在手上,有可能经过碰触,传染给他人,也有可能把病菌...
麻黄浅识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性味:辛苦,温。归经:肺经、膀胱经。功用:发汗、平喘、利水。1 外感第一药
陶弘景说麻黄是“伤寒解肌第一药”, 后世本草著作,亦称麻黄是“发表第一药”,“治感第一要药”。名之为“第一药”者,则其他药不可替代之谓也。犹记20世纪80年代一个冬天,我在山东沂水探亲,有几天气温在零下十多度,农村居住条件又差,室内室外一样冷,来找我看感冒的乡亲很多,患者恒多畏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数,投以麻黄汤,多能应手而效。但有李...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儿病本气篇 彭子益(民国)
儿病本气篇发热
小儿手心热、或头身热、脉轻按多重按少,重按比轻按无力,即是中气虚相火不降。切忌寒凉药发散消导药,误用即成大病。善养中气即妥。脉轻按少重按多,重按无力,亦属中虚,手厥阴心包经相火行手心。
人身气化,中气如轴,经气如轮。中虚而胆经相火不降,故头身热,中虚而手厥阴心包经相火不降,故手心热。
如手心热头身热,而脉重按比轻按有力,便是内热停食。
中虚相火不降,冰糖白糖水或黄豆数十粒补中即效,不可用炙草大枣横滞之品。火逆不清火,尺须补中,胆经心包经下降,热自退去,停食者,淡豆豉数十粒以消食,舌有黄胎,口气臭者,停食较重,淡豆豉加重用之,不可用槟榔山楂等力大之品,致伤脾胃。&...
【典籍】《伤寒论》201—300
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必鞭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鞭。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204.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205.阳明病,心下鞭满者,不可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