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伤寒论十四讲(13-14) 刘渡舟教授


很好,受益匪浅原文地址:伤寒论十四讲(13-14)  刘渡舟教授作者:书法中医             第十三讲 对寒热错杂诸方综述  《伤寒论》所载的寒热之药并用方剂,概括起来有柴胡桂枝干姜汤、栀子干姜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黄连汤、乌梅丸、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一共八个方子。而柴胡桂枝干姜汤已经讲过,栀子干姜汤从略,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可以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下面分别对各方剂进行简要叙述。
  一、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是寒药、热药杂用的方子。它属于和解脾胃寒热之邪的代表方。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都是在它的方药基础上加减变化面成。它是治疗脾胃之气失和、心下痞满而挟有痰饮的一种病证。因其挟有痰饮,故兼有呕吐之证。如结合临床观察,此证当有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或大便不调之证。本证的产生,由于脾胃阴阳不和,升降失序,中焦之气痞塞、寒热错杂,痰饮内生之所致。故用半夏泻心汤苦降辛开、和胃涤痰为主。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岑、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组成。此证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故方用芩、连之苦寒以降之,脾气不升而生寒则肠鸣下利,故用于姜之辛热以温之,痰饮扰胃,逆而作呕,故用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呕;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参,草、枣以补之。本方清上温下、苦降辛开、寒热并用,以和脾胃,为治心下痞的主方。
  【按】心下为半表半里部位(在胸之下、腹之上),故其为病,则用泻心汤和解为宜。然小柴胡汤治在肝胆,而泻心汤则治在脾胃。两证的气机皆有出入升降不利的特点,又皆系阴阳的乖戾不和所致,若不用和解而用它法治疗,则病不能愈。尤以“心下”位于胸腹之间,乃气之上下要道,故阴阳交通不利则作痞。痞者塞也,气滞而不行,非血非水,中实无物,故按之则濡,但气痞耳。
   张×× ,男,36岁。素有饮酒癖好,因病心下痞满,时发呕吐,大便不成形,日三四次,多方治疗,不见功效。脉弦滑,舌苔白。
    辨证:证为酒伤脾胃,升降失调,痰从中生。痰饮使胃气上...

▼ "[转载]伤寒论十四讲(13-14) 刘渡舟教授" 的相关文章:

麻黄浅识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性味:辛苦,温。归经:肺经、膀胱经。功用:发汗、平喘、利水。

  1 外感第一药

  陶弘景说麻黄是“伤寒解肌第一药”, 后世本草著作,亦称麻黄是“发表第一药”,“治感第一要药”。名之为“第一药”者,则其他药不可替代之谓也。犹记20世纪80年代一个冬天,我在山东沂水探亲,有几天气温在零下十多度,农村居住条件又差,室内室外一样冷,来找我看感冒的乡亲很多,患者恒多畏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数,投以麻黄汤,多能应手而效。但有李...

肛周封闭术

  术前       术后
肛周创面整形修复术、肛周封闭术
 
患者:于某
 
现病史:三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肛周红肿、胀痛不适,无恶寒发热,不伴肛周溢脓、溢液,不伴便后肿物脱出,不伴便血,大便一次/日,质中通畅,量可,当时入广州番禺肛肠医院求治,诊断“肛周脓肿、痔”,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痔切除术”,术后消炎对症治疗,肛周肿痛剧烈,行走困难,影响患者生活、休息。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门诊就诊,以“肛周脓肿术后感染”收入我科。
...

附子温阳功效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附子是一味重要的温阳药,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具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除湿止痛等功效。历代医家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伤寒论》112 方中用附子达20方之多,应用范围甚广,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桂枝附子汤等,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笔者深研《伤寒论》,常应用经方治疗皮肤病,疗效显著。同时发现,顽固性皮肤病反复发作不愈,常与人体阳气虚衰有关。皮肤病迁延日久不愈,其根本在于正气不足,此谓“正气”首推阳气,故温阳扶正对治疗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具有重要意义。温阳首选附子,临床应用附子温阳为主.立温阳解表、温阳散寒、温阳化饮、温阳化瘀、温阳清热等法,治疗顽固...

【典籍】《伤寒论》201—300

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必鞭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鞭。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204.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205.阳明病,心下鞭满者,不可攻...

骶尾部藏毛窦临床手术治疗20例

  骶尾部藏毛窦和藏毛囊肿(Pilonidal sinus and Pilonidal cyst)统称为藏毛疾病(Pilonidal disese),临床上比较少见,是在骶尾部皮内的一种慢性窦道或囊肿,内藏毛发是其特征。男性多于女性,但多在青春期后20~30岁发生。也可表现为骶尾部急性脓肿,穿破后形成慢性窦道,或暂时愈合,终又穿破,如此可反复发作,伴有感染时可见恶寒、发热、周身不适。囊肿内伴肉芽组织,纤维增生,常含一簇毛。 南阳市中心医院肛肠科袁泉良 临床上比较少见,是在骶尾部皮内的一种慢性窦道或囊肿,内藏毛发是其特征。男性多于女性,但多在青春期后20~30岁发生。也可表...
E健网知识分享 © 201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