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经脉与病证论
脾胃经脉与病证论
足太阴脾经脉,起于足大趾尖端,沿大趾内侧白肉际,过大趾本节后的核骨(半圆骨),上行足内踝前方,再上腿肚,沿胫骨内侧后方,穿过足厥阴肝经的前面,上行股内侧的前缘,直抵腹内,入属脾脏,联络胃腑,上过膈膜,挟行咽喉部,连于舌根,散于舌下。
有一支脉,从胃别行,上过膈膜,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脉相衔接。外界因素影响发病,症见舌根发硬,食则作呕,胃脘疼痛,腹内作胀,频频噫气,如果解了大便,或得矢气,就觉轻松得多,并有身体痠重症状。
【1】本经虚寒症:面色萎黄,唇干唇淡,消瘦,浮肿,四肢清冷,见舌根疼痛,身体不能动摇,食物不化,泄泻,心内烦扰,心下掣引作痛,腹痛喜按,大便稀薄或痢疾或泄泻清冷,或水闭于内而不能排泄,或面目一身尽黄,不能安卧,勉强站立,则股膝内侧发胀,而厥冷,足大趾不能运动。脉虚缓或沉迟。苔淡滑,寒白薄而腻。
【2】本经实热证:身重,胸脘不舒,气塞,或周身疼痛,或唇赤,肤黄,腹痛乍作,或腹满痛,少食或食易饥,小便黄赤或大小便不利。
足阳明胃经脉,起于鼻梁两旁凹陷部位,上行而左右交于鼻頞中,旁纳足太阳经脉,入上齿龈内,复出环绕口唇,交叉于唇下沟的承浆穴处,再退回沿腮下后方,出大迎穴,沿颊车,上行耳前,过客主人穴,沿发际,到额颅。
它的支脉,从大迎前下入迎部,沿喉咙,入缺盆,下膈膜,入属胃腑,联络脾脏。其直行的脉,从缺盆下行乳内部,再下挟脐而行,直至阴毛两侧的气街部。
又一支脉,从胃的下口幽门部,走腹内,下至气街部,与前脉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胫骨前外侧至足背,入足大趾次趾外侧。
又一支脉,从膝下三寸,别走中趾外侧。
又一支脉,从足面走入足大趾,出足大趾尖端,与足太阴脾经脉相接合。
外界因素影响发病,症见身上似凉水浇淅而寒战,好伸腰挺足,屡屡呵欠,额部黯黑。病发时厌见人和火光,听到木声就发惊,心里不能安静,只想关闭门窗,独居屋内。病甚就会攀登高处歌唱,脱了衣服奔走,腹胀而鸣响如雷,这叫做骭厥(骭:小腿或肋骨)。
凡本经自病,其所主的血发生病,症见疟疾,温病,因发高热而神昏发狂,自汗出,鼻流清涕或出血,口角牵掣歪斜,口唇生干疱,颈肿喉痹,因水停而腹肿大,膝盖骨部肿痛,沿侧胸乳部及气街,伏兔外缘,足背等处皆痛,足中趾不能运动。
【1】本经气盛的实热证,症见身前胸腹部都发热,胃热有余,而消烁水谷,容易饥饿,...
足太阴脾经脉,起于足大趾尖端,沿大趾内侧白肉际,过大趾本节后的核骨(半圆骨),上行足内踝前方,再上腿肚,沿胫骨内侧后方,穿过足厥阴肝经的前面,上行股内侧的前缘,直抵腹内,入属脾脏,联络胃腑,上过膈膜,挟行咽喉部,连于舌根,散于舌下。
有一支脉,从胃别行,上过膈膜,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脉相衔接。外界因素影响发病,症见舌根发硬,食则作呕,胃脘疼痛,腹内作胀,频频噫气,如果解了大便,或得矢气,就觉轻松得多,并有身体痠重症状。
【1】本经虚寒症:面色萎黄,唇干唇淡,消瘦,浮肿,四肢清冷,见舌根疼痛,身体不能动摇,食物不化,泄泻,心内烦扰,心下掣引作痛,腹痛喜按,大便稀薄或痢疾或泄泻清冷,或水闭于内而不能排泄,或面目一身尽黄,不能安卧,勉强站立,则股膝内侧发胀,而厥冷,足大趾不能运动。脉虚缓或沉迟。苔淡滑,寒白薄而腻。
【2】本经实热证:身重,胸脘不舒,气塞,或周身疼痛,或唇赤,肤黄,腹痛乍作,或腹满痛,少食或食易饥,小便黄赤或大小便不利。
足阳明胃经脉,起于鼻梁两旁凹陷部位,上行而左右交于鼻頞中,旁纳足太阳经脉,入上齿龈内,复出环绕口唇,交叉于唇下沟的承浆穴处,再退回沿腮下后方,出大迎穴,沿颊车,上行耳前,过客主人穴,沿发际,到额颅。
它的支脉,从大迎前下入迎部,沿喉咙,入缺盆,下膈膜,入属胃腑,联络脾脏。其直行的脉,从缺盆下行乳内部,再下挟脐而行,直至阴毛两侧的气街部。
又一支脉,从胃的下口幽门部,走腹内,下至气街部,与前脉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胫骨前外侧至足背,入足大趾次趾外侧。
又一支脉,从膝下三寸,别走中趾外侧。
又一支脉,从足面走入足大趾,出足大趾尖端,与足太阴脾经脉相接合。
外界因素影响发病,症见身上似凉水浇淅而寒战,好伸腰挺足,屡屡呵欠,额部黯黑。病发时厌见人和火光,听到木声就发惊,心里不能安静,只想关闭门窗,独居屋内。病甚就会攀登高处歌唱,脱了衣服奔走,腹胀而鸣响如雷,这叫做骭厥(骭:小腿或肋骨)。
凡本经自病,其所主的血发生病,症见疟疾,温病,因发高热而神昏发狂,自汗出,鼻流清涕或出血,口角牵掣歪斜,口唇生干疱,颈肿喉痹,因水停而腹肿大,膝盖骨部肿痛,沿侧胸乳部及气街,伏兔外缘,足背等处皆痛,足中趾不能运动。
【1】本经气盛的实热证,症见身前胸腹部都发热,胃热有余,而消烁水谷,容易饥饿,...
▼ "脾胃经脉与病证论" 的相关文章:
补气健脾法是补气法与健脾法的总合
。补气法适合气虚人群,健脾法适合脾虚人群。选用补益脾气或补气升阳的食物,如糯米、大枣、饴糖、蜂蜜、鹌鹑、鲫鱼、鳝鱼、鸽肉,配伍人参、党参、黄芪、茯苓、龙眼肉、升麻、三七等食物。
补血滋阴法
补血滋阴法是补血法与滋阴法酌总称。补血法适用于营血生化不足、久病血虚及各种失血后之血虚证,滋阴法可以治疗阴虚休质或热病久病后阴液不足。
补血时用花生、大枣、龙眼肉、黄芪、当归与鸡肉、猪肝、羊肉等配伍,养心安神加入人参、当归炖猪心。滋阴息风用桑椹、黑豆、鳖肉、牡蛎肉或阿胶、鸡子黄汤等。滋阴清热用梨、藕、龟肉、鳖肉、生地黄、龟板、枸杞子、桑椹等。
补肾益精法
适用于肾气...
脾气虚弱推荐服用益智康脑丸
美国麻州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7万余名美国绝经后妇女进行了长达6—10年的跟踪研究。调查结果显示,35%的妇女有长期便秘问题,与其他妇女相比,她们发生血管栓塞、心脏病急性发作和中风的风险较高。
在老年病门诊科室里,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老年脑萎缩患者和老年痴呆症患者,他们对排便反射减弱,常有便秘。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脑萎缩患者出现这种状况呢?
从中医角度来看,老年便秘是脾气虚弱、阴液不足致血不润肠所致。最主要的就是因为老年人脾气虚弱,就是脾胃的意思,消化功能弱了,这样的话,肠子的蠕动力量不足,粪便往下走的力量不如小孩了。第二个,中医讲的阴液不足,中医有个理论叫血不润肠,就是身体的水份没有了,润滑...
[转罗大伦博客]滋补心脾的妙药——归脾丸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中成药:归脾丸,这个归脾丸在中国的每个药店里基本都有卖的,但是,我们往往不知道它是治疗什么的,我介绍一下,这样大家就能有个了解了。先聊聊这个方子是怎么来的,这个方子,先是南宋的医家严用和出的,这位严用和可是位高人,他字子礼,南宋庐山人,宝佑元年(1253年),集临证三十余年之经验,著成《济生方》十卷,刊刻于世。我们现在药店里面卖的“金匮肾气丸”实际是叫“济生肾气丸”,就是严用和出的方子。
但是严用和的归脾丸的方子还没有完整,到了明代的时候,我们熟悉的另一位高人,薛立斋又给增加了两味药:当归和远志,这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归脾丸了。
薛立斋大家都熟悉了,我在《这才是...
你不应该忽视保养脾胃的重要性
胃痛、胃胀、反酸、嗳气、呃逆,几乎100%的人在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遭受到脾胃带来的不适。脾胃是人重要的消化器官,它是人们吸收营养物质的第一道程序,由于每日我们都要吃东西消化食物,因此脾胃每天都要辛苦的工作。如果吃得不适当,吃多了就会给脾胃增加工作量,吃的太辛辣了就会刺激到脾胃。脾胃不好,消化不好,吸收营养就不好。中医把脾胃称为“后天之本”。所以我们一生都应该把好好养护脾胃作为一件大事,经常呵护它,时时关心它,才能伴我们一生吃得香、活得好。事实上脾胃相当不好的人比较多,并不比心脑血管病患者少,但由于它并不像心脑血管病那样会引起威胁...
为什么说“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说明人是每天离不开饮食的。但是,若无一副健全的胃肠消化器官,纵然有满桌的美味佳肴,确也有点儿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因为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往往在美餐之后,有得不偿失之感,甚至会因此而加重脾胃疾病。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这是指吃到嘴里的食物,首先要经过牙齿咀嚼,唾液拌和,下咽至胃,由胃受纳。然后经胃之腐熟,分解混匀成食糜,通过“胃气主降”的作用,将食糜运送至十二指肠、空肠,这就是中医所指的“脾运”功能。食物在胃、胰等胃肠激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