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伤寒论》201—300

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必鞭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鞭。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204.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205.阳明病,心下鞭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206.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  芒消半斤   大黄四两(清酒洗)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苦寒)   厚朴半斤(炙,去皮,苦温)    
枳实五枚(炙,苦寒)     芒消三合(咸寒)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

▼ "【典籍】《伤寒论》201—300" 的相关文章:

[恶搞]孩子患感冒,3个错误观念

  错误观念1:咳嗽、打喷嚏要用手挡
  感冒,是宝宝最常见的疾病,特别是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容易感冒。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医春季节及气候骤变时多见,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有些父母在护理宝宝感冒及呼吸道疾病时候存在很多误区,专家特别提醒父母注意。
  所以,一定要让宝宝注意勤洗手,出入公共场合,尤其是医院、车站等高危险区域,一定要养成回家洗手的习惯。
  很多父母教诲宝宝:打喷嚏时第一反应要用手遮住。虽然遮住的举动是对的,可以避免细菌散播,但是用手遮就是错的。传染疾病医生解释道,由于多数人用手遮住喷嚏或咳嗽后,不会立刻洗手,因此大量的病菌残留在手上,有可能经过碰触,传染给他人,也有可能把病菌...

[转载]伤寒论十四讲(13-14) 刘渡舟教授


很好,受益匪浅原文地址:伤寒论十四讲(13-14)  刘渡舟教授作者:书法中医             第十三讲 对寒热错杂诸方综述  《伤寒论》所载的寒热之药并用方剂,概括起来有柴胡桂枝干姜汤、栀子干姜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黄连汤、乌梅丸、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一共八个方子。而柴胡桂枝干姜汤已经讲过,栀子干姜汤从略,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可以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下面分别对各方剂进行简要叙述。
  一、半夏泻心汤
...

麻黄浅识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性味:辛苦,温。归经:肺经、膀胱经。功用:发汗、平喘、利水。

  1 外感第一药

  陶弘景说麻黄是“伤寒解肌第一药”, 后世本草著作,亦称麻黄是“发表第一药”,“治感第一要药”。名之为“第一药”者,则其他药不可替代之谓也。犹记20世纪80年代一个冬天,我在山东沂水探亲,有几天气温在零下十多度,农村居住条件又差,室内室外一样冷,来找我看感冒的乡亲很多,患者恒多畏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数,投以麻黄汤,多能应手而效。但有李...

肛周封闭术

  术前       术后
肛周创面整形修复术、肛周封闭术
 
患者:于某
 
现病史:三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肛周红肿、胀痛不适,无恶寒发热,不伴肛周溢脓、溢液,不伴便后肿物脱出,不伴便血,大便一次/日,质中通畅,量可,当时入广州番禺肛肠医院求治,诊断“肛周脓肿、痔”,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痔切除术”,术后消炎对症治疗,肛周肿痛剧烈,行走困难,影响患者生活、休息。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门诊就诊,以“肛周脓肿术后感染”收入我科。
...

骶尾部藏毛窦临床手术治疗20例

  骶尾部藏毛窦和藏毛囊肿(Pilonidal sinus and Pilonidal cyst)统称为藏毛疾病(Pilonidal disese),临床上比较少见,是在骶尾部皮内的一种慢性窦道或囊肿,内藏毛发是其特征。男性多于女性,但多在青春期后20~30岁发生。也可表现为骶尾部急性脓肿,穿破后形成慢性窦道,或暂时愈合,终又穿破,如此可反复发作,伴有感染时可见恶寒、发热、周身不适。囊肿内伴肉芽组织,纤维增生,常含一簇毛。 南阳市中心医院肛肠科袁泉良 临床上比较少见,是在骶尾部皮内的一种慢性窦道或囊肿,内藏毛发是其特征。男性多于女性,但多在青春期后20~30岁发生。也可表...
E健网知识分享 © 201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