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夹层与夹层动脉瘤
颅内动脉夹层是指脑血管壁的病理性夹层累及动脉的内膜、形成内膜下血肿并扩张到内膜和中膜之间。夹层动脉瘤(Dissectiong aneuresm)或动脉剥离(artenial dissection)是指病理性夹层发生在中膜层内或中膜和外膜之间的剥离,脑动脉壁膨出,发生动脉瘤样扩张。
病因有外伤:运动员或消防员,在运动后发生;遗传性结缔组织病;Ehlers-Danlos综合征IV型;Marfan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成骨不全I型;肌纤维发育不良约15%~20%发生颅内及颈部夹层,双侧颈内动脉发病占50%。
其发病原因是由于动脉壁内膜撕裂,使血液在动脉压的作用下进入动脉壁夹层中。由于颅内动脉的肌层和外膜厚度只有颅外动脉的2/3,且外弹力膜发育不全,滋养血管少,可导致外膜下发生夹层。 颅内动脉夹层导致血管腔狭窄,常有血栓形成和继发的脑缺血;颅内动脉夹层动脉瘤由于动脉外膜较薄弱和缺乏血管周围支持组织,致79%病人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夹层与夹层动脉瘤,发生于前循环时,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且常见部位是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和大脑中动脉主干;发生于后循环时,多见于成年人,且常见于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V4段)。
颅内动脉夹层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病理过程,约50%动脉夹层内形成机化血肿,随着时间的延长转成良性血管结构而自愈。
50岁以下的脑卒病人中,约10%为夹层动脉瘤所致;颅内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平均年龄约30岁,男性居多;表现为SAH的椎动脉夹层平均年龄约49.6岁,2/3男性(与性染色体有关的内膜纤维弹力层异常有关);1/4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1/2基底动脉夹层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椎基动脉夹层占SAH的3%~7% ,右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多表现为SAH,左椎动脉夹层多表现为脑干缺血。
临床表现为1.急性缺血表现:严重偏头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脑缺血、初始症状后数天发生卒中2周内症状呈反复性,Horner综合征,血管搏动性杂音,基底A夹层并发症状——脑干缺血、头痛、脑干梗塞。2.慢性缺血:夹层动脉瘤可产生隐匿性血栓粒子→颅内动脉栓塞,大型或有占位效应的夹层动脉瘤,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颅神经症状。3.SAH主要表现:头...
病因有外伤:运动员或消防员,在运动后发生;遗传性结缔组织病;Ehlers-Danlos综合征IV型;Marfan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成骨不全I型;肌纤维发育不良约15%~20%发生颅内及颈部夹层,双侧颈内动脉发病占50%。
其发病原因是由于动脉壁内膜撕裂,使血液在动脉压的作用下进入动脉壁夹层中。由于颅内动脉的肌层和外膜厚度只有颅外动脉的2/3,且外弹力膜发育不全,滋养血管少,可导致外膜下发生夹层。 颅内动脉夹层导致血管腔狭窄,常有血栓形成和继发的脑缺血;颅内动脉夹层动脉瘤由于动脉外膜较薄弱和缺乏血管周围支持组织,致79%病人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夹层与夹层动脉瘤,发生于前循环时,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且常见部位是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和大脑中动脉主干;发生于后循环时,多见于成年人,且常见于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V4段)。
颅内动脉夹层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病理过程,约50%动脉夹层内形成机化血肿,随着时间的延长转成良性血管结构而自愈。
50岁以下的脑卒病人中,约10%为夹层动脉瘤所致;颅内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平均年龄约30岁,男性居多;表现为SAH的椎动脉夹层平均年龄约49.6岁,2/3男性(与性染色体有关的内膜纤维弹力层异常有关);1/4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1/2基底动脉夹层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椎基动脉夹层占SAH的3%~7% ,右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多表现为SAH,左椎动脉夹层多表现为脑干缺血。
临床表现为1.急性缺血表现:严重偏头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脑缺血、初始症状后数天发生卒中2周内症状呈反复性,Horner综合征,血管搏动性杂音,基底A夹层并发症状——脑干缺血、头痛、脑干梗塞。2.慢性缺血:夹层动脉瘤可产生隐匿性血栓粒子→颅内动脉栓塞,大型或有占位效应的夹层动脉瘤,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颅神经症状。3.SAH主要表现:头...
▼ "颅内动脉夹层与夹层动脉瘤" 的相关文章:
从赵本山片场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说起2 ---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简介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简介据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医生介绍,赵本山“脑内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是动脉瘤破裂而引发的,称这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出血疾病,目前病人情况稳定、意识清楚,手脚可以活动,目前不存在生命危险。动脉瘤已经成功进行动脉瘤栓塞术,手术顺利。动脉瘤的治疗以前是创伤非常大的一种手术,目前随着血管内介入医学的发展,创伤可以做到非常小,而且效果肯定,值得推广,赵本山正是受益于这种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手术,近期就可出院,半年后可以进行随访观察,了解是否完全栓塞,是否有瘤颈残留,是否有动脉瘤复发,如果没...
手术辅以放疗对颅内生殖细胞瘤的治疗
手术辅以放疗对颅内生殖细胞瘤的治疗自2001年7月~2006年7月对我院收治的43 例颅内生殖细胞瘤患者进行手术辅以中低剂量放射疗,经2~5年随访观察,临床观察疗效满意。
颅内生殖细胞肿瘤根据WHO 分类, 分两大类:生殖细胞瘤和非生殖细胞瘤的生殖细胞肿瘤包括:胚胎癌,内胚窦瘤,绒毛膜上皮癌,畸胎瘤,混合型。以松果体区的生殖细胞瘤最为常见。
在临床表现方面肿瘤位于鞍上区, 病人可表现为由于视交叉受损出现视力视野的损害;视丘下部-垂体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尿崩、生长发育迟缓,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症状为尿崩症。肿瘤位于松果体区可压迫中脑顶盖, 患者可表现Parinaud综合征,...
颅内胶质瘤
神经胶质瘤简称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神经外胚层发生的肿瘤有两类,一类由间质细胞形成,称为胶质瘤;另一类由实质细胞形成,称神经元肿瘤。由于从病原学与形态学上还不能将这两类肿瘤完全区别,而起源于间质细胞的胶质瘤又比起源于实质细胞的神经元肿瘤常见得多,所以将神经元肿瘤包括有胶质瘤中,统称为胶质瘤。胶质瘤的分类方法很多,临床工作者往往采用的是分类比较简单的Kernohan分类法。各型胶质瘤中,以星形细胞瘤最多,其次为胶质母细胞瘤,其后依次为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少枝胶质瘤、松果体瘤、混合性胶质瘤、脉络丛乳头状瘤、未分类胶质瘤及神经元性肿瘤。
各型胶质瘤的好发部位不同,如星形细胞瘤成...
【医案】偏头痛(少阳证)验案一则(1)
吴永刚偏头痛是神经科的常见疾病,属神经血管性病变,每遇诱因常反复发作。是神经科难治性疾病,现代医学多采取对症治疗,较难根治,对病情较重者短期内有时也很难控制。近期辨治一例神经血管性头痛患者,虽疗效显著,但经验教训参半。
胡女士,女,46岁,家务,深圳梅花山庄。
2009年1月6日 初诊。
【现病史】 该患自述一周前晨起左侧枕部胀痛,连及同侧颈...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技术的临床治疗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的急重症,治疗的目的主要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防止和减轻脑受压后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打破危急生命的恶性循环,使血肿区的神经元有恢复的可能性。传统的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手术,优点是清除血肿及时彻底,减压充分;缺点是其创伤大,术前准备复杂,需全麻,手术费时,手术有时难以避免加重脑损伤。手术后,尤其是脑内血肿后遗症重,脑室穿通畸形很常见,遗留颅骨缺损、癫痫等诸多问题,术后经常性头痛头晕等脑外伤后综合症亦多见。国内有报道的立体定向手术、钻孔、锥颅手术排空血肿等方法,但没有广泛应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方法,结合生化酶技术能实现清除颅内血肿。使得一部分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