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失衡是心脑血管病的基本病机
颜乾麟 韩鑫冰 韩天雄 刘小雨 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
气血在生理上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失衡必然会影响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从而导致疾病发生。心脑血管病与中医的心悸、胸痹心痛、眩晕、中风、失眠、痴呆等相关。目前国内文献认为众多心脑血管病主要辨证分型有痰火扰心、饮阻心阳、心血瘀阻、心阳虚弱、心阴虚弱、脑脉受损、脑髓空虚等。然而这些病机的共同特点都与气血失衡变化有关。
心脑生理与气血的关系
人体各种生理活动与新陈代谢均与气血温煦和濡养有关,故《内经》中有“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未并,五脏安定”。
心主血,指心与血液的生成有关,水谷精微经脾的转输升清,复注与心,化生为血。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生血”。心又主脉,指心与脉的功能有关,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之合脉也。”说明心脏是全身血脉的枢纽,血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血脉通过心脏将气血运行于周身。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和脉的相互合作,其主导作用的是心气的推动。
中医对脑的认识颇为丰富,如《灵枢?经脉篇》:“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素问?A title=书籍相关:五脏 href=\"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jichulilun/44-3-1.html#m0-0\" target=_blank>五脏生成篇》:“诸髓皆属于脑”。脑为髓海,脑为诸阳之会,并且脑与气血关系紧密。《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大惑论》曰:“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脑髓以经脉为通道,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密切相连,新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脑只有依赖气的温煦和推动,血的濡养和流畅,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心脑两者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血液的运行调节及神志两方面。心主血脉,心运血以养脑,脑方能主神明,而心的生理功能每受脑主神明的影响,因此心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关联,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气血失衡是基本病机
任何致病因子侵犯心脑,势必首先影响气血失和,循行受阻,造成心脑失养。因此从气血失衡入手深入研究心脑血管病的病机,有利于把握治疗的原则性和方向性,从而使辨证论治更能解决主要矛盾。
《素问?痿论》谓:“心主血脉”,《素问?A title=书籍相关:五脏 hr...
心脑生理与气血的关系
人体各种生理活动与新陈代谢均与气血温煦和濡养有关,故《内经》中有“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未并,五脏安定”。
心主血,指心与血液的生成有关,水谷精微经脾的转输升清,复注与心,化生为血。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生血”。心又主脉,指心与脉的功能有关,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之合脉也。”说明心脏是全身血脉的枢纽,血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血脉通过心脏将气血运行于周身。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和脉的相互合作,其主导作用的是心气的推动。
中医对脑的认识颇为丰富,如《灵枢?经脉篇》:“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素问?A title=书籍相关:五脏 href=\"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jichulilun/44-3-1.html#m0-0\" target=_blank>五脏生成篇》:“诸髓皆属于脑”。脑为髓海,脑为诸阳之会,并且脑与气血关系紧密。《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大惑论》曰:“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脑髓以经脉为通道,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密切相连,新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脑只有依赖气的温煦和推动,血的濡养和流畅,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心脑两者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血液的运行调节及神志两方面。心主血脉,心运血以养脑,脑方能主神明,而心的生理功能每受脑主神明的影响,因此心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关联,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气血失衡是基本病机
任何致病因子侵犯心脑,势必首先影响气血失和,循行受阻,造成心脑失养。因此从气血失衡入手深入研究心脑血管病的病机,有利于把握治疗的原则性和方向性,从而使辨证论治更能解决主要矛盾。
《素问?痿论》谓:“心主血脉”,《素问?A title=书籍相关:五脏 hr...
▼ "气血失衡是心脑血管病的基本病机" 的相关文章:
中医论--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概述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消化性溃疡病因病理
消化性溃疡诊断要点
消化性溃疡辩证分型
消化性溃疡治疗原则
消化性溃疡注意事项
【消化性溃疡概述】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症状特征有反复发作的中上腹疼痛,呈周期性、节律性、与饮食有关,可伴泛酸、嘈杂感、暧气、反胃、恶心、呕吐,严重者可有吐血、便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并发症。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例为5.23:1~6.5:1;本病可见于任何年...
中医诊断歌诀
1、表寒证:
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中风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
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
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
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
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
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
虚热骨蒸五...
五行与疾病
(1)归属人体组织结构 中医学运用了五行类比联系的方法,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和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系统,从而形成了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配合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主持五体(筋、脉、肉、皮毛、骨),开窍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荣于体表(爪、面、唇、毛、发)等的脏腑组织结构系统,为脏象学说的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中医学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运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方法,将自然界的有关事物或现象也进行了归属,并与人体脏腑组织结构的五行属性联系起来。如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与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转】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
把脉口诀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