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多肌痛的辩证施治

    风湿性多肌痛的辩证施治
-----------------------------------------风湿性多肌痛(PMR)多发生于老年人,以近端肌群(肩胛带肌、骨盆带肌)和 颈肌疼痛为主要特征,伴有血沉显著增快和非特异性全身症状。本病原因复杂,一般为良性且与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多,50岁以前患本病甚少,女性较男性多2到3倍。有家族聚集发病现象。
风湿性多肌痛以肌肉疼痛僵硬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痹症”范畴。该病多因老年人脏器功能虚弱,气血不足,营卫失调,风寒湿外邪侵入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晚期会出现肌肉萎缩。
风湿多肌痛的病因
风湿性多肌痛多以机体衰老、脏腑功能减退为发病基础,阳气不足,腠理不密,或外感风寒,或坐卧寒湿之地,使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人体,寒性收引,湿性粘滞,痹与肌肉,阻于筋脉,气血运行受其遏制,不通则痛,故发此病。本病本虚标实,风寒湿痹阻经络为标,脏器功能减退为本。
辩证施治
治疗原则 以祛风通络为先,病久体虚又当补益肝肾为主。风寒湿多为风湿性多肌痛的致病因素,三者可独立发病,又可夹杂而发,故祛邪以祛风、散寒、除湿为主,外邪痹于经络肌肉,阻遏气血运行,需配以通经活络;年老体虚,脏腑机能减弱,当以补益肝肾,濡养筋脉。
 
寒凝痹阻证  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如刀割,得热痛缓,痛处固定,日轻夜重,形寒肢冷,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通经活络、消炎止痛。痹痛酊每日三次,每次25毫升,饭后服用,另外用棉签蘸痹痛酊药液涂抹关节红肿处,更见疗效。对于风湿性多肌痛初期的寒凝痹阻证,使用1到2个疗程就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风寒痹阻证  肢体关节冷痛,游走不定,遇寒痛增,得热痛减,或恶风寒,舌质淡红,脉弦紧或弦缓。
治法  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消炎止痛。痹痛酊每日三次,每次25毫升,饭后服用,另外用棉签蘸痹痛酊药液涂抹关节红肿处,更见疗效。对于风湿性多肌痛初期的风寒阻络证,使用1到2个疗程就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寒湿痹阻证  肢体关节冷痛、重着、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痛减,舌淡,脉弦紧。
治法  祛寒止痛、温经活络,祛风除湿。痹痛酊每日三次,每次25毫升,饭后服用,另外用棉签蘸痹...

▼ "风湿性多肌痛的辩证施治" 的相关文章:

人 体 经 络


人 体 经 络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

中医教你睡眠养生之道

   中医有“不通则痛”之说,良好的睡眠姿势,保证周身气道通达,血络顺畅,可以调气养神,濡养脉络,消除疲劳,滋养精神。“坐如钟、站如松、卧如佛……”我们的先人对于睡姿一直是有讲究的。      1.如果你喜欢仰面朝天睡……
  睡姿素描:采用这种睡姿的人通常非常疲倦,或者有醉酒等情况,在仰卧状态便很快进入了深层睡眠。这时,睡眠者的两手会不自觉地放到胸前。
  中医护花:睡眠中,面孔中开窍的部位多朝上,而气与津液走势下行。比如:熟睡时,由于脸孔朝上,...

【医家】薛立斋(3)

 罗大伦 著
 
舌诊的秘密
  朱厚照挂了以后,各位都知道了,下面的皇上是一个更不靠谱的老兄——嘉靖皇帝,这位特喜欢修道,整天想成仙,不上朝,都是这位干的,皇上这么个当法儿,简直没法儿说了。不过这都不干我们薛立斋什么事,他还远在南京,一边考虑怎么管理医政,一边忙着给人看病呢。
  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薛立斋的工作里又多了一项,那就是要把自己的经验写下来,于是他就开始着手写《外科发挥》、《内科摘要》两本书。
  一般来讲,中医这么浩大的领域,我们普通人能擅长其中的一部分就算是不错了,您擅长用药的,不一定擅长针灸,您擅长外科的,不一定通内科,可这中医偏偏是把人体...

佛点头看脉捷法1

左手心、肝、肾,心属火,在寸部;肝属木,在关部;肾属水,在尺部。右手肺、脾、命,肺属金,在寸部;脾属土,在关部;命属包络,在尺部。看脉者,俱依高骨为关,将中指先下关部,后下尺寸两部,先轻看天部浮脉,在皮肤之间,得之者曰浮,为天,属阳;不轻不重看人部中脉,在肌肉之间得者,故曰中;后重看地部沉脉,在筋骨之间得者,故曰沉,属阴。一部有三候,浮、中、沉也,浮、中、沉各三息,一部九息,学医者先调匀自己气息,然后看脉。
 

总脉撮要

一息四至号平和,更加一至大无疴。
三迟二败冷危困,六数七极热生多。
八脱九死十归墓,十一十二绝魂去。
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死非怪。
寅时一...

血虚与四物汤

中医没有“贫血”一词,但从病机角度来看,大体相当于血虚之类的范畴。不过,由于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有血虚的病人不一定有贫血。而临床上,贫血患者除了血虚之外,还会出现于其他中医病证中。
中医所说的血虚指血量不足或血质失常或血液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一般认为,引起血虚的病因有脾胃虚弱、饮食不足、失血过多、肾气亏虚、劳作过度等。这些病因引起血虚的机理,分述如下:
(1)脾胃虚弱
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主要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内经》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证治准绳》说:“脾胃者,气血之父也”。脾胃功能强健,可将摄入的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如饮食不节或肝胆之病横犯脾胃,致...
E健网知识分享 © 201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