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概述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消化性溃疡病因病理
消化性溃疡诊断要点
消化性溃疡辩证分型
消化性溃疡治疗原则
消化性溃疡注意事项
 
    【消化性溃疡概述】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症状特征有反复发作的中上腹疼痛,呈周期性、节律性、与饮食有关,可伴泛酸、嘈杂感、暧气、反胃、恶心、呕吐,严重者可有吐血、便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并发症。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例为5.23:1~6.5:1;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发病者居多。消化性溃疡属中医的“胃脘痛”、“呕吐”、“吐酸’等范畴。
 
    【消化性溃疡病因病理】
 
    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胃等脏腑关系密切。其发生可因忧思恼怒,气都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机阻塞,导致胃痛。若肝郁化火,火邪伤阴测可使胃痛加重或病程缠绵。若气滞日久,血脉凝涩,瘀血内结,则疼痛顽固难愈。或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均可致中焦虚弱而胃痛:若脾阳不足,寒邪内生,脉络失于温养,则为虚寒胃痛;若胃阴受伤,胃失儒养,又可成为阴虚胃痛。
 
    【消化性溃疡诊断要点】
 
    1.中上腹疼痛,呈反复性、长期性、周期性、节律性。胃溃疡疼痛的发生较不规则,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位置在中上腹稍偏右处,或剑突下和剑突下偏左处。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好发生在两餐之间,位置多出现在中上腹,或略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
    疼痛性质多呈钝痛、灼痛和饥饿样痛。
    2.其他症状、体征:可有泛酸、嘈杂、腹胀、嗳气、反胃、恶心、呕吐等症状。溃疡发作期中上腹部可有局限性压痛。
    3.内镜检查是确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方法。
    4.X线钡餐检查:消化性溃疡的X线主要征象是壁龛和龛影,也可见到十二指肠畸形、激惹。
&...

▼ "中医论--消化性溃疡" 的相关文章:

中医诊断歌诀

 

1、表寒证:
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中风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
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
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
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
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
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
虚热骨蒸五...

【转】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




把脉口诀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

中医用望闻问切诊断颈椎病

中医用望闻问切诊断颈椎病  
        中医是如何运用望闻问切诊断颈椎病的?中医临床的“四诊”、“八纲”理论是了解病情、分析病情、确定治疗方针的诊断原则。运用“四诊”、“八纲”的原则对我们前述的外伤、非外伤型颈椎病的诊断,要兼顾内科、外科两者的诊断要点:
        此文章转载国内最大的脊椎病门户网站--脊梁网

        一、望诊:
     &n...

五行与疾病

   (1)归属人体组织结构   中医学运用了五行类比联系的方法,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和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系统,从而形成了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配合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主持五体(筋、脉、肉、皮毛、骨),开窍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荣于体表(爪、面、唇、毛、发)等的脏腑组织结构系统,为脏象学说的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中医学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运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方法,将自然界的有关事物或现象也进行了归属,并与人体脏腑组织结构的五行属性联系起来。如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与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

续医说 俞弁

续医说
作者:俞弁 
朝代:明 
年份:公元1545年 
<目录>
<篇名>序
属性:御寇有言医者理也理者意也何稽乎理言治意言识得理与意料理于未见曰医超然望闻者无
几也
降则不理不治不识不明斯二者不言不详以故圣人尚乎辞说者谓经始于轩岐缓鹊辈识其意者也
仲景下代有名士有方有论有原有辩有法耿耿与繁星并丽而不磨者圣人以道仁天下起危而养安
斯已矣而又立言以臣扶百代其为虑不广且勤哉神而明之在人子容氏有意焉久矣苦心探赜学以
聚之问以辩之精思以强勉之董生曰勉强学问则闻见博知益精然会博而归约则君子贵乎详说也
是书述古法今事积有岁月得理与意...
E健网知识分享 © 201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