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L日志的概念
今天抽出一点时间解释几个关于SQL日志的概念,他们也经常使初学者望而止步,反正计算机的术语都是很抽象的,所以第一感觉就是头疼,然后然后几次后就没感觉了.以下有些是从书上摘抄的,有的是从网上找的算是借花献佛吧!!
物理日志文件:
这个比较好理解,实实在在的东西,数据库目录下面的.ldf文件就是,有些人喜欢改后缀,感觉不大好,数据库的事务日志记录就在这里面
虚拟日志:
相信多数人有这个感觉,虚拟这个字眼总是神秘的代名词,虚拟个饭岛爱我喜欢,但虚拟日志,虚拟内存,虚拟。。。。,看了就讨厌。解释应该是这样的,对于一个或多个连续的物理日志文件,SQL SERVER在这些文件的内部又划分成了多个小的文件,称为虚拟日志文件,他是日志文件收缩和日志截断的最小单位
,比如物理日志文件是400M,内部划分了4个100M的虚拟文件,收缩时你得到的是300M,200M,不可能得到239M,对于一个物理文件,会划分成多少个虚拟文件,这个由SQL自己维护,唯一可以人工干预的是指定较大的物理日志文件,并指定较大的增长比例,这样可能虚拟文件的块头会大点,数量会少点,系统的维护开销会低一点
逻辑日志:
不要头晕,硬着头皮看吧!!!感觉这个应该是数据库事务日志的真实写照,物理日志文件好比是一个容器,里面容纳的是日志记录
,这些记录就称为逻辑日志,从物理日志文件的起点开始,逻辑日志顺序的生成,记录下数据库里发生的每个事务,这些事务被打上一个标签,LSN,顺序的排列下来,这样逻辑日志就在物理日志文件内慢慢的成长,直到充满了他,这个时候物理日志文件就会自动添加新的空间,以继续前面的步骤,这种情况是最直接的一种(从来不截断日志,基本上就是这样的),但事实上往往是复杂的多
检测点(checkpoint)和恢复周期(recovery interval):
checkpoint不是用于检查数据是否完整,页面连接是否正确的,他是由系统维护的一个进程(你也可以手工的执行),用于将高速缓存里的脏页刷新到磁盘,两者的配合算是惟妙惟肖,当缓存中的脏页积累到一定的数量,SQL估计演算这些脏页要花的时间快要接近设定的recovery interval(分钟)时,系统就会产生一个checkpoint,所以checkpoint的产生不是定时的,它由recovery interval和数据库的更新频繁度决定。如果你的数据库永远不用重启,永远不会出现什么故障,就这么一直运行下去,那么checkp
相关文档:
--日期转换参数,值得收藏
select CONVERT(varchar, getdate(), 120)
2004-09-12 11:06:08
select convert(varchar(10),getdate() ,120)
----------
2009-04-09
select replace(replace(replace(CONVERT(varchar, getdate(), 120 ),'-',''),' ',''),':','')
20040912110608
select CONVERT(varchar(12) , get ......
在我们进行sql注入的过程中常常会用到union查询方法,大多数情况下使用union查询法可以让我们很快的知道目标的数据组织方式。然而当我们遇到ntext、text或image数据类型时,union查询就不太管用了。以sql server为例,在这种情况下会抛出如下错误:ntext 数据类型不能选为 DISTINCT,因为它 ......
示例
A. 使用带有复杂 SELECT 语句的简单过程
下面的存储过程从四个表的联接中返回所有作者(提供了姓名)、出版的书籍以及出版社。该存储过程不使用任何参数。
USE pubs
IF EXISTS (SELECT name from sysobjects
WHERE name = 'au_info_all' AND type = 'P')
&n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