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病人为什么要持续低流量吸氧?
合理选择吸氧时间:对部分平时无或仅有轻度低氧血症的病人,以及进行氧保健的人,每次吸氧时间为30—60分钟为宜,每天吸氧为2—3次,可适当根据身体情况增加吸氧次数。对严重气管炎 target=_blank>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伴明显肺功能异常、氧分压持续低于60毫米汞柱的病人,每日应给予15小时以上的氧疗。 2、注意控制氧气流量:一人吸氧时为1~2升/分钟,二人同时吸氧时为3升/分钟。因为有些疾病必须低流量吸氧,并且氧流量过大易造成鼻粘膜干燥,引起鼻腔不适。 3、注意氧气的湿化:制氧机制氧通过压缩机工作,其制出的氧气是干燥、热的气体,必须通过湿化瓶湿化、冷却气体,以保护鼻粘膜。 4、严格消毒:鼻导管、鼻塞、湿化瓶等应定期用冷盐水、酒精等进行消毒。
慢阻肺病人慢性缺氧,由于长期二氧化碳分压高,主要通过缺氧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化学感受器,沿神经上传至呼吸中枢,使之兴奋,反射性地引起呼吸运动。若高流量高浓度给氧,则缺氧反射性刺激呼吸的作用消失,导致二氧化碳滞留更严重,可发生二氧化碳麻醉,甚至呼吸停止。
慢阻肺病人慢性缺氧,由于长期二氧化碳分压高,主要通过缺氧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化学感受器,沿神经上传至呼吸中枢,使之兴奋,反射性地引起呼吸运动。若高流量高浓度给氧,则缺氧反射性刺激呼吸的作用消失,导致二氧化碳滞留更严重,可发生二氧化碳麻醉,甚至呼吸停止。
“慢阻肺病人为什么要持续低流量吸氧?” 的相关文章
低氧分压刺激颈动脉体有何效应?
颈总动脉分叉处有劲动脉体感受器,感受到氧分压低后受刺激,感觉信号由颈动脉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孤束核,是延髓会吸神经元和心血管活动神经元发生改变,其效应是呼吸加深加快,增加通气量,提高动脉中的氧分压,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多,外周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升高,血流量增大以更好给身体各组织供氧,主要供给脑部和心脏,腹腔内消化器官供氧减少。在低氧条件下,换气效率低,体内的氢离子和二氧化碳分压下降,下降会作为反馈信息,抑制化学感受器的兴奋性,令机体做出下一步反应,肾脏分泌钠离子,使血清碳酸氢钠浓度下降,血液里的氢离子升高,ph减小,并逐步恢复到正常值,另一方面,大脑细胞外液的钠离子被转移到血液中致使细胞外...
成人和新生儿血液中的氧分压相差多少
氧分压
英文名称: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英文又名: pO2
概念 ---为溶解于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动脉血氧分压(PaO2)正常约为13.3kPa(100mmHg),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和肺的呼吸功能。静脉血氧分压(PvO2)正常约为5.32 kPa(40mmHg),它可反映内呼吸的情况。
简介
参考值
9.98~13.30kPa(75~100mmHg)
分析变异
pO2的误差一般不应超过5mmHg,CV小于3.1%。
生物学变异
pO2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pO2及O2Sat明显下降;体位变化...
英文名称: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英文又名: pO2
概念 ---为溶解于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动脉血氧分压(PaO2)正常约为13.3kPa(100mmHg),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和肺的呼吸功能。静脉血氧分压(PvO2)正常约为5.32 kPa(40mmHg),它可反映内呼吸的情况。
简介
参考值
9.98~13.30kPa(75~100mmHg)
分析变异
pO2的误差一般不应超过5mmHg,CV小于3.1%。
生物学变异
pO2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pO2及O2Sat明显下降;体位变化...
低血容性休克护理
由于大量出血或失水,使血容量突然减少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内脏破裂、宫外孕、严重创伤、烧伤、大血管外伤及手术出血等。对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与抢救,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及时给予处理,对抢救患者的生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对各主要脏器的监护与观察
1.1 对心脏灌注情况的观察 当患者血容量降低时,心排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脉搏快而弱,观察心脏灌注情况时,应注意血压、脉压、中心静脉压和脉搏的变化,轻度休克时血压低于90~60mmHg,脉搏在100次/min以上,中度休克时,收缩压降至70mmHg,脉压<20mmHg;重度休克时收缩压降至40mmHg以下,脉压多在10mmH...
1 对各主要脏器的监护与观察
1.1 对心脏灌注情况的观察 当患者血容量降低时,心排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脉搏快而弱,观察心脏灌注情况时,应注意血压、脉压、中心静脉压和脉搏的变化,轻度休克时血压低于90~60mmHg,脉搏在100次/min以上,中度休克时,收缩压降至70mmHg,脉压<20mmHg;重度休克时收缩压降至40mmHg以下,脉压多在10mmH...
蛋白质的结构是什么
蛋白质分子中关键活性部位氨基酸残基的改变,会影响其生理功能,甚至造成分子病(molecular disease)。例如镰状细胞贫血,就是由于血红蛋白分子中两个β亚基第6位正常的谷氨酸变异成了缬氨酸,从酸性氨基酸换成了中性支链氨基酸,降低了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的溶解度,使它在红细胞中随血流至氧分压低的外周毛细血管时,容易凝聚并沉淀析出,从而造成红细胞破裂溶血和运氧功能的低下。另实验证明,若切除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胰岛素A链N端的部分氨基酸,它们的生物活性也会降低或丧失,可见关键部分氨基酸残基对蛋白质和多肽功能的重要作用。
所谓“分子病”,首先是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改变,从而引起其功能的异常或丧失所造...
所谓“分子病”,首先是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改变,从而引起其功能的异常或丧失所造...
为什么在高原地区会有沛水肿?
高原
地理上把海拔500米以上,地势平缓起伏不大的地区称为高原。在实践中发现,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常有高原缺氧性特发病发生,而且随海拔的增高,发病率逐渐增加,所以,医学上把3000米以上的高原称为医学高原。
我国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号称世界屋脊,云南丽江和香格里拉平均海拔近3000米,四川的黄龙、九寨沟、海螺沟等地平均海拔亦近3000米。许多游客。尤其是老年体弱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
高原缺氧对人有什么影
氧是人体生理代谢的基本无素,空气中的氧经过呼吸进入肺到血液,再经血液循环到全身组织。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由于空气中的氧分压低,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三分...
地理上把海拔500米以上,地势平缓起伏不大的地区称为高原。在实践中发现,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常有高原缺氧性特发病发生,而且随海拔的增高,发病率逐渐增加,所以,医学上把3000米以上的高原称为医学高原。
我国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号称世界屋脊,云南丽江和香格里拉平均海拔近3000米,四川的黄龙、九寨沟、海螺沟等地平均海拔亦近3000米。许多游客。尤其是老年体弱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
高原缺氧对人有什么影
氧是人体生理代谢的基本无素,空气中的氧经过呼吸进入肺到血液,再经血液循环到全身组织。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由于空气中的氧分压低,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