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
目前脑室底造瘘术已成为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重要选择。近年来,我科采用脑室镜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各种类型梗阻性脑积水32例,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本组病例男14例, 女18例,年龄8个月~43岁,平均19岁;病程1月~3年,平均9个月。主要症状包括头晕、头痛、呕吐,行走不稳、意识障碍等。术前均行头颅MRI检查, 显示侧脑室及第三脑室扩大,证实为非交通性脑积水。梗阻部位以导水管梗阻为主,共27例,5例为四脑室出口梗阻伴四脑室扩大。手术采用德国齐柏林硬质脑室镜及配套手术器械。病人取全麻仰卧位,头部抬高15°,右侧冠状缝前2cm、中线旁开2cm处颅骨钻孔,皮层造瘘穿刺右侧脑室额角, 镜鞘沿造瘘管通道进入侧脑室额角,导入内镜,先观察侧脑室、室间孔及周围解剖标志( 由膈静脉、丘纹静脉、脉络丛组成的“Y”形结构前方即为室间孔),通过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 造瘘点选择第三脑室底中线位于双侧乳头体与漏斗隐窝之间变薄的无血管区, 使用点状双极电凝进行造瘘,在初步形成造瘘口后,应用球囊导管进行扩张瘘口,达到1cm左右,看到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为造瘘成功的标志。手术全程生理盐水冲洗。我们从症状、颅内压及影像学资料三个方面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术后症状消失, 颅内压正常, 影像学检查脑室缩小为手术效果良好,如果术后症状消失, 颅内压恢复正常,但是影像学检查脑室无变化我们也将其归入手术效果良好范畴。症状无改善或加重,颅内压升高, 影像学检查脑室无变化或继续扩大均为手术效果差。本组手术病例21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2~36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结果手术效果均为良好,没有差的病例。并发症:术后硬膜下积液3例,颅内少量积气1 例。本组无死亡、无颅内感染。三脑室底造瘘术与脑室腹腔分流术相比较有较多的优势,无额外的医疗器械植入体内,无需担忧由于医疗器械失效引起的手术失败,尤其是无需担忧分流管道堵塞、过度分流或不足等并发症,感染几率更小。尽管优势众多,但是正确选择手术适应症是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关键。术前应结合影像学资料、腰穿结果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必要时行磁共振脑脊液动力学评价来测量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量、流速。对于拟行三脑室底造瘘术患者的入选标准应包括以下内容:有高颅压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证实第四脑室正中孔至中脑导水管水平各种原因所致的狭窄或闭塞引起的梗阻性脑积水,...
▼ "脑室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 的相关文章:
ICU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的一般预防:积极治疗原发病,尽可能保护解剖生理屏障,减少不必要的侵人性操作。已存在解剖生理屏障损伤或进行了必要的有创操作后,应注意积极保护并尽早恢复屏障的完整性。如尽早拔除留置的导管,缩短静脉营养的应用时间,早日转为肠内营养等;对有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需促进免疫功能的恢复。加强对ICU环境的监控,进行分区管理,建立隔离病房。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探视制度及洗手制度等,减少交叉感染的几率。对病房、仪器、管路等进行定期严格的消毒.尽可能减少灰尘,避免污水存留,并加强...再障病人感染的预防及护理要点
再障病人感染的预防及护理要点 【护理措施】(一)改善缺氧,提高机体活动能力
1.注意观察病人对活动能力的耐受情况,及时指导病人休息或调整活动量。
2.急性型再障病人应卧床休息,可减少内脏出血;慢性型轻、中度贫血者应适当休息,避免劳累,减低氧耗;病情稳定后,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制定日常活动计划,指导病人适度活动。
3.遵医嘱输血或输红细胞,给予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药物,改善缺氧,提高活动耐力。
(二)及时消除各种危险因素,预防或减少出血
1.血小板低于20×109/L的病人应卧床休息,禁止头部剧烈活动,以防颅内出血。若出现颅内出血,应置病人于平卧位,头部置冰袋或冰帽,高流量吸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