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九成患者没正确用药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的疾病,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导致胃内容物(主要是胃酸)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炎症,其典型症状是烧心和泛酸,严重时可导致食管溃疡、出血和狭窄,甚至发生食管癌。我国在2005年时,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就已高达6.7%,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包括睡眠障碍、饮食受限、社交活动受影响等。然而,去年的一项全国调查显示,仅10%的患者能够正确用药;其余患者在用药上都存在各种各样的认识误区,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误区一 认为可以不吃药
  当出现症状时,多数患者认为,通过改变饮食及生活方式就能控制症状,而不去医院就诊、用药。的确,膳食结构变化、激烈竞争等带来的精神压力已经成为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对该病患者确实很重要。但对于疾病的治疗,单靠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药物。
  打个比方,这就好像衣服脏了(病情发作),必须通过洗涤的方法(药物治疗),才能让它恢复到干净的状态(症状消失)。衣服干净后再加以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可以减慢再次弄脏的速度(病情复发),但如果不洗涤,是不能使脏衣服变干净的。若不采取及时、正规的治疗,将对患者产生严重影响,短期内妨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时间久了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如食管狭窄、食管炎等,甚至食管癌。
  误区二 自己服用非处方药
  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来说,药物治疗的目的包括两方面,一是缓解症状,如烧心、泛酸等,治愈食管炎;二是减少并发症的风险。很多人出于方便,凭经验到药店买“胃药”治疗,这些药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烧心等症状,但不能彻底、有效地治疗疾病。患者很有可能因认识不充分、服药不规范而延误诊断及治疗,如果一开始就盲目自行购买胃药,会为健康埋下隐患。
  目前,质子泵抑制剂(PPI)被推荐用来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胃酸是导致该病的直接“凶手”,由胃黏膜中的壁细胞制造,通过抑制壁细胞上的质子泵,PPI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目前国内共有5种PPI(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和埃索美拉唑)可供选用,其中新一代的PPI(如埃索美拉唑)具有更强的抑酸作用,可迅速缓解多数患者的烧心症状。
  误区三 未经医生同意自行停药
 ...

▼ "胃食管反流病九成患者没正确用药" 的相关文章:

肝硬化吐血怎么办?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方法

  肝硬化吐血怎么办?肝硬化吐血是肝硬化晚期比较危急的并发症,是由于上消化道出血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症十分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较高。肝硬变病人中仅有40%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而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病人中约有50~60%可并发大出血。大出血后,病员不仅可因急性大出血发生休克,还有发生肝昏迷的可能,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方法如下:
  一、非手术治疗:①及时补足血容量,纠正休克;②使用止血药物,如安络血,维生素K,若出血仍不止,可使用脑垂体后叶素20单位加入5%葡萄糖200毫升内缓慢静脉滴注,必要时4小时后重复注射。③三腔管压迫止血:原理是利用充气的气囊分别压迫胃底和食管下段的曲张静脉...

发现大便出血要考虑哪些疾病

 大便出血是人体消化道出血的表现之一,它可涉及全身各器官系统,既可能是来自消化道的疾病,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在消化道的表现。它可由以下疾病引起: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食管癌等。
  (2)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性胃炎,胃癌,胃十二指肠的良性肿瘤。
  (3)小肠良、恶性肿瘤,小肠憩室及血管畸形。
  (4)胆道炎症继发性出血。
  (5)大肠癌,大肠息肉及息肉病,血管畸形,溃疡性结肠炎。
  (6)痔疮、肛裂、肛周感染,肛管癌或其他恶性肿瘤。...

回复:如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网友提问:如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查看问题>>
专家回复:返流性食管炎及治疗
返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是胃食管返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的一种常见形式,它是指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和食管的组织损害。主要表现为烧心,反流,胸骨后疼痛三大症状,新近的研究证明,GER与部分哮喘,咳嗽,夜间呼吸暂停,心绞痛样胸骨后疼痛有关。若食管炎症长期存在,可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癌变倾向的Barrett食管。GERD分酸反流和碱反流,这里主要讨论酸反流。 一、 发病情况 西方国家人群中约...

什么是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贲门失弛缓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esophageal achalasia)又称贲门痉挛、巨食管、是是食管壁间神经丛的节细胞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可累及整个胸段食管,但以食管中下部最为明显。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临床表现为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适或疼痛。本病为一种少见病,但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最常见于20~39岁的
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迄今不明。一般认为,本病属神经原性疾病。病变可见食管壁内迷走神经及其背核和食管壁肌间神经丛中神经节细胞减少,甚至完全缺如,但LES内的减少比食管体要轻此致。
  ...

食管癌晚期怎么办

告别“食不下咽”的日子
                                         ——人参皂苷Rh2治疗食管癌
 
&...
E健网知识分享 © 201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