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儿病本气篇 彭子益(民国)
儿病本气篇
发热
小儿手心热、或头身热、脉轻按多重按少,重按比轻按无力,即是中气虚相火不降。切忌寒凉药发散消导药,误用即成大病。善养中气即妥。脉轻按少重按多,重按无力,亦属中虚,手厥阴心包经相火行手心。
人身气化,中气如轴,经气如轮。中虚而胆经相火不降,故头身热,中虚而手厥阴心包经相火不降,故手心热。
如手心热头身热,而脉重按比轻按有力,便是内热停食。
中虚相火不降,冰糖白糖水或黄豆数十粒补中即效,不可用炙草大枣横滞之品。火逆不清火,尺须补中,胆经心包经下降,热自退去,停食者,淡豆豉数十粒以消食,舌有黄胎,口气臭者,停食较重,淡豆豉加重用之,不可用槟榔山楂等力大之品,致伤脾胃。
外感发热,麻疹发热,详下文。
上节为小儿脉法的提纲,用药的提纲,中虚为脉法的提纲,用平和之药为用药的提纲也。小儿脉数,即是中虚。
大小便病
小儿小便忽然短少,即系脾土湿中气虚,须燥湿补土补中,山药扁豆最好,不可重用白术横烈之品。因小儿经脉脆薄,不能任横烈之药。山药又能补肺金以收水气,故为 小儿燥湿补土补中妙品。小儿小便短少,如误服发散消食败火之药,即出大祸。若尿少又发热,其祸更大。凡治小儿百病,总要先问小便长短,若小便短少,大便即泻,便成危险之候。无论何病,小便短大便泻,而发热是为脾虚。用山药扁豆各一二钱以补中补土,利尿燥湿。泻止尿利,发热自退。如时行温燥病起之时,加黄豆二三十粒,以清温燥便妥。倘小便短少大便又泻,发热昏迷,误服散药凉无不热加泻加,风动而死。因根本已虚,又遭攻伐,则根本坏也。凡小儿病无不由根本虚者。根本不虚虽时行病起,亦不病也。尿少便泻发热,虽咳嗽不可加降肺药。尿少便泻为中下虚陷,降肺则中下更虚更陷。倘因而加喘,则下陷又加上逆中败而亡。只须热退止泻,咳即自愈。服山药扁豆之脉,必浮虚也。如脉沉实,便非虚证,黄豆亦不可服。脉实发热,必有停食内热。
小儿大便绿色,一日数次,日久不愈,即土败风起。风者,肝木之病气也。肉桂阿胶即效,或白术阿胶已妥。有阿胶则白术可用。如无他病而大便绿色,必大人乳汁不佳。换食罐头牛奶,或麦粉,或大米粉煮稀糊食之,一二日,大便即黄。大便绿色者,山根如现青色,一面食牛奶面糊,一面食生阿胶一钱自愈。青乃木气失养之象,阿胶善于养木。大便绿色者,虽应服姜附之寒证,亦可加...
发热
小儿手心热、或头身热、脉轻按多重按少,重按比轻按无力,即是中气虚相火不降。切忌寒凉药发散消导药,误用即成大病。善养中气即妥。脉轻按少重按多,重按无力,亦属中虚,手厥阴心包经相火行手心。
人身气化,中气如轴,经气如轮。中虚而胆经相火不降,故头身热,中虚而手厥阴心包经相火不降,故手心热。
如手心热头身热,而脉重按比轻按有力,便是内热停食。
中虚相火不降,冰糖白糖水或黄豆数十粒补中即效,不可用炙草大枣横滞之品。火逆不清火,尺须补中,胆经心包经下降,热自退去,停食者,淡豆豉数十粒以消食,舌有黄胎,口气臭者,停食较重,淡豆豉加重用之,不可用槟榔山楂等力大之品,致伤脾胃。
外感发热,麻疹发热,详下文。
上节为小儿脉法的提纲,用药的提纲,中虚为脉法的提纲,用平和之药为用药的提纲也。小儿脉数,即是中虚。
大小便病
小儿小便忽然短少,即系脾土湿中气虚,须燥湿补土补中,山药扁豆最好,不可重用白术横烈之品。因小儿经脉脆薄,不能任横烈之药。山药又能补肺金以收水气,故为 小儿燥湿补土补中妙品。小儿小便短少,如误服发散消食败火之药,即出大祸。若尿少又发热,其祸更大。凡治小儿百病,总要先问小便长短,若小便短少,大便即泻,便成危险之候。无论何病,小便短大便泻,而发热是为脾虚。用山药扁豆各一二钱以补中补土,利尿燥湿。泻止尿利,发热自退。如时行温燥病起之时,加黄豆二三十粒,以清温燥便妥。倘小便短少大便又泻,发热昏迷,误服散药凉无不热加泻加,风动而死。因根本已虚,又遭攻伐,则根本坏也。凡小儿病无不由根本虚者。根本不虚虽时行病起,亦不病也。尿少便泻发热,虽咳嗽不可加降肺药。尿少便泻为中下虚陷,降肺则中下更虚更陷。倘因而加喘,则下陷又加上逆中败而亡。只须热退止泻,咳即自愈。服山药扁豆之脉,必浮虚也。如脉沉实,便非虚证,黄豆亦不可服。脉实发热,必有停食内热。
小儿大便绿色,一日数次,日久不愈,即土败风起。风者,肝木之病气也。肉桂阿胶即效,或白术阿胶已妥。有阿胶则白术可用。如无他病而大便绿色,必大人乳汁不佳。换食罐头牛奶,或麦粉,或大米粉煮稀糊食之,一二日,大便即黄。大便绿色者,山根如现青色,一面食牛奶面糊,一面食生阿胶一钱自愈。青乃木气失养之象,阿胶善于养木。大便绿色者,虽应服姜附之寒证,亦可加...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儿病本气篇 彭子益(民国)" 的相关文章:
麻黄浅识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性味:辛苦,温。归经:肺经、膀胱经。功用:发汗、平喘、利水。1 外感第一药
陶弘景说麻黄是“伤寒解肌第一药”, 后世本草著作,亦称麻黄是“发表第一药”,“治感第一要药”。名之为“第一药”者,则其他药不可替代之谓也。犹记20世纪80年代一个冬天,我在山东沂水探亲,有几天气温在零下十多度,农村居住条件又差,室内室外一样冷,来找我看感冒的乡亲很多,患者恒多畏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数,投以麻黄汤,多能应手而效。但有李...
【典籍】《伤寒论》201—300
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必鞭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鞭。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204.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205.阳明病,心下鞭满者,不可攻...
附子温阳功效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附子是一味重要的温阳药,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具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除湿止痛等功效。历代医家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伤寒论》112 方中用附子达20方之多,应用范围甚广,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桂枝附子汤等,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笔者深研《伤寒论》,常应用经方治疗皮肤病,疗效显著。同时发现,顽固性皮肤病反复发作不愈,常与人体阳气虚衰有关。皮肤病迁延日久不愈,其根本在于正气不足,此谓“正气”首推阳气,故温阳扶正对治疗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具有重要意义。温阳首选附子,临床应用附子温阳为主.立温阳解表、温阳散寒、温阳化饮、温阳化瘀、温阳清热等法,治疗顽固...儿童胃肠道感冒用藿香正气水
药品名称】藿香正气水【处方组成】 广藿香油、大腹皮、白芷、紫苏叶油、茯苓、苍术、生半夏、陈皮、厚朴(姜制)、甘草浸膏、陈皮。
【处方来源】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
【性 状】本品为深棕色的澄清液体(久贮略有浑浊);味辛、苦。
【功 能】解表化温,理气和中。
【主 治】 用于暑湿感冒,头痛身重胸闷,或恶寒发热,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药理作用】本品主要有止吐,镇痛、解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和抑菌作用。
1.镇吐:药理实验证明,藿香正气水有镇吐作用。
2.镇痛:藿香正气水对醋酸刺激性疼痛反应(扭本法)...
《伤寒论》条文三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