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文三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108、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其门。
109、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反(凡)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
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112、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113、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114、太阳病,以火...
▼ "《伤寒论》条文三" 的相关文章:
感冒(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病例)
一、概述
感冒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的一种常见外感病。感冒如见广泛流行,症状较重,则又称为“时行感冒”。现代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属感冒范畴,流行性感冒等属时行感冒范畴。
本病中医又称“伤风”、“伤寒”、 “冒寒”、“重伤风”、“冒风”等,多因风邪乘侵袭肺卫皮毛所致。四时之中,气候失常,时令之暑、湿、燥邪也能杂感而为病。
二、诊断要点:
1、以局部症状为主,主要有流涕,喷嚏,鼻塞,有时咳嗽,咽痛,声嘶,流泪等。
2、全身症状...
儿童胃肠道感冒用藿香正气水
药品名称】藿香正气水【处方组成】 广藿香油、大腹皮、白芷、紫苏叶油、茯苓、苍术、生半夏、陈皮、厚朴(姜制)、甘草浸膏、陈皮。
【处方来源】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
【性 状】本品为深棕色的澄清液体(久贮略有浑浊);味辛、苦。
【功 能】解表化温,理气和中。
【主 治】 用于暑湿感冒,头痛身重胸闷,或恶寒发热,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药理作用】本品主要有止吐,镇痛、解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和抑菌作用。
1.镇吐:药理实验证明,藿香正气水有镇吐作用。
2.镇痛:藿香正气水对醋酸刺激性疼痛反应(扭本法)...
[转载]伤寒论十四讲(13-14) 刘渡舟教授
很好,受益匪浅原文地址:伤寒论十四讲(13-14) 刘渡舟教授作者:书法中医 第十三讲 对寒热错杂诸方综述 《伤寒论》所载的寒热之药并用方剂,概括起来有柴胡桂枝干姜汤、栀子干姜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黄连汤、乌梅丸、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一共八个方子。而柴胡桂枝干姜汤已经讲过,栀子干姜汤从略,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可以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下面分别对各方剂进行简要叙述。
一、半夏泻心汤
...
骶尾部藏毛窦临床手术治疗20例
骶尾部藏毛窦和藏毛囊肿(Pilonidal sinus and Pilonidal cyst)统称为藏毛疾病(Pilonidal disese),临床上比较少见,是在骶尾部皮内的一种慢性窦道或囊肿,内藏毛发是其特征。男性多于女性,但多在青春期后20~30岁发生。也可表现为骶尾部急性脓肿,穿破后形成慢性窦道,或暂时愈合,终又穿破,如此可反复发作,伴有感染时可见恶寒、发热、周身不适。囊肿内伴肉芽组织,纤维增生,常含一簇毛。 南阳市中心医院肛肠科袁泉良 临床上比较少见,是在骶尾部皮内的一种慢性窦道或囊肿,内藏毛发是其特征。男性多于女性,但多在青春期后20~30岁发生。也可表...喉痛声嘶及失音的6种治疗方法
一、风寒袭受之喉痛失音某男。35岁。暴感风寒,喉痛声音嘶哑,恶寒无汗,脉紧,舌苔白,稍有咳嗽,乃金实不鸣,当以辛散为治。处方:
水炙麻黄3克,苦杏仁10克,粉甘草6克,炙紫莞5克,射干10克,制半夏10克,信前胡5克,苏叶3克,炒把叶10克。水煎服。
二诊:昨服药后,虽得汗不多,但恶寒脉紧已减,舌苔稍薄,喉痛稍平,声音未复,咳嗽转剧,仍当续开之。
原方去苏叶,加款冬花5克,浙贝母10克,白桔梗7克。
三诊:恙势续见好转,脉舌均已趋平,声音尚未全复,仍有咳嗽,便秘,续用轻剂投之,仍当节制饮食,防避风寒,否则恐其复剧。处方:
苏薄荷3克,净蝉衣3克,苦杏仁10克,白桔梗10克,浙贝母...


weizen
zxdbjfu
frankgunarr
jpsic
qwedsa001
lichunpeng
ali0121
ABCDE6310007
moonkee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