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医生学习日记14-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1、社会知觉: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2、社会知觉研究范围:对人知觉、印象形成、归因研究。
3、社会知觉的类别:对他人表情的知觉、对他人人格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
4、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情绪、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动机。
5、印象:存留在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
6、印象形成:个体首次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个体已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个体的意义,以便个体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7、印象形成的线索:人的自然特征、人的社会特征、人的心理特征。
8、印象形成的维度:评价、力量、活动。
9、中心品质:热情与冷漠具有中心品质的特征。
10、加法模式:某个体肯定评价特征愈多,强度愈大,给人的印象愈好;反之,消极评价特征愈多,强度愈大,给人的印象则越差。
11、平均模式:将他人的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
12、加权平均模式:对他人形成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
13、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作用。最先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称为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也较大,称为近因效应。
14、光环效应:即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会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并用它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15、刻板印象与定型: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持有的一套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他人的依据,如果刻板印象是针对某一群体成员则称为定型。
16、印象管理: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印象的过程。
17、印象管理的策略:按社会常模或以对方的好恶表现自己;隐藏自我;按社会期待表现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投人所好。
18、归因:归结行为的原因,即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人的外在行为表现推测其行为原因的过程。
19、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因与外因、稳定性与易变性、可控程度。
20、归因...
▼ "e医生学习日记14-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的相关文章:
一句话心理学效应之人际互动篇
阿伦森效应;增减效应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显得不断减少的人。
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从众效应
在群体活动中,当个人与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不一致时,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意见和行为方式的现象。
乐队花车效应
人类经常会有一种倾向,去从事或相信其他多数人从事或相信的东西。
门槛效应;得寸进尺效应
如果一个人接...
困境中的企业如何留住员工?
困境中的企业如何留住员工? http://blog.sina.com.cn/u/4c3750440100exse [查看原文] 困境中的企业如何留住员工?编者按:核心人才跳槽、企业经营困难、普通员工抱怨等多重困境,是目前很多企业普遍存在的境况。如何在物价飞涨的情况下,做好保留好核心人才工作,对于人力资源工作人员来讲是巨大的挑战。
首先来看一则新闻:据2008年7月28日《浙江日报》报道:每周一上午,台州市路桥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
忽悠了几代中国人的十大俗话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俗话说“是药均有三分毒”;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俗话:“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俗话它通俗易懂,不知什么时候形成,但影响广泛,深入人心,中国人从小就在这样的俗话氛围中耳濡目染,这样的俗话深入每个中国人的骨髓,成为我们思考的“定式”。讲道理,说服人,教育人的时候,我们总喜欢“引经据典”,以“俗话说得好”来加强自己的观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俗话与现实生活中的伦理和我们所倡导之风尚相驳,下面列举的十大俗话,就忽悠了几代中国人。 1、天下乌鸦一般黑天下乌鸦一般黑,主张一竹桿打死一船人,一个活口儿也...
招聘面试当中面试官的问题
对于招聘面试,无论是有过应聘经历的员工还是经常作为面试官的经理人,都会有太多的感慨。员工感慨的是,参加很多的企业面试经常会有一些很“奇怪”的事情发生,明明比另一个人更强些,但最终录取的是别人。而经理们感慨的是:为什么每次千辛万苦地从一大堆应聘者中选拔出的合格者中总有几个连试用期都无法通过就必须被淘汰掉,同时,又恍惚觉得那些没有通过面试的应聘者中还有更合适的人选没有被发掘出来。酒店人才招聘一、不专业面试官的提问毫无章法
企业招聘面试中对被面试者提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多,这是企业中从事招聘面试工作人员的专业度不够的明显体现。
(一)重复提问
...
什么样的人,再婚更难?
中国离婚率的居高不下,同时也伴随着再婚率的频频走低。即便有人再次冲进围城,再婚夫妻的感情更加脆弱,其离婚率比初婚者高出30%以上。在国内最有名的几家交友网站,登记寻觅的人数节节攀升,一片形势大好。但再婚的成功率却极其低下,很少有人找到合适的伴侣。对此,众多离异人士百思不得其解。
曾有男士问我:“再婚到底难在哪里?我想和您聊聊现在45至50左右单身女性的心理。”
再婚到底难在哪里呢?有多种因素会影响到再婚。但具有完美主义情结的人士,再婚的过程很辛苦,也很痛苦!
曾经有位男士,离异多年,虽然他也很用心地交往,每次恋爱都轰轰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