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大便出血要考虑哪些疾病
大便出血是人体消化道出血的表现之一,它可涉及全身各器官系统,既可能是来自消化道的疾病,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在消化道的表现。它可由以下疾病引起: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食管癌等。
(2)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性胃炎,胃癌,胃十二指肠的良性肿瘤。
(3)小肠良、恶性肿瘤,小肠憩室及血管畸形。
(4)胆道炎症继发性出血。
(5)大肠癌,大肠息肉及息肉病,血管畸形,溃疡性结肠炎。
(6)痔疮、肛裂、肛周感染,肛管癌或其他恶性肿瘤。
(7)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胃肠道出血及各种原因造成的消化道衰竭等。
综上所述,引起便血的原因非常复杂。一般来说,出血部位越高,血液经过消化液的时间越长,排出肛门时的颜色就越暗,而来自肛门直肠部位的出血由于其位置相对较低,则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但当上消化道出血量大而且迅速由肠道排出时,其血色也可能是红色,所以通常情况下根据出血物的色泽变化,可大致区分出血部位。但有时病人的判断会有失误,所以最好请正规医院的医生协助检奄和诊断。
马应龙肛肠专家提示:
不要把所有的便血都认为是痔疮、肛裂等,还要考虑其他的肛肠疾病也会导致便血。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食管癌等。
(2)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性胃炎,胃癌,胃十二指肠的良性肿瘤。
(3)小肠良、恶性肿瘤,小肠憩室及血管畸形。
(4)胆道炎症继发性出血。
(5)大肠癌,大肠息肉及息肉病,血管畸形,溃疡性结肠炎。
(6)痔疮、肛裂、肛周感染,肛管癌或其他恶性肿瘤。
(7)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胃肠道出血及各种原因造成的消化道衰竭等。
综上所述,引起便血的原因非常复杂。一般来说,出血部位越高,血液经过消化液的时间越长,排出肛门时的颜色就越暗,而来自肛门直肠部位的出血由于其位置相对较低,则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但当上消化道出血量大而且迅速由肠道排出时,其血色也可能是红色,所以通常情况下根据出血物的色泽变化,可大致区分出血部位。但有时病人的判断会有失误,所以最好请正规医院的医生协助检奄和诊断。
马应龙肛肠专家提示:
不要把所有的便血都认为是痔疮、肛裂等,还要考虑其他的肛肠疾病也会导致便血。
▼ "发现大便出血要考虑哪些疾病" 的相关文章:
食管癌简介
食管癌简介【病因】
中国是世界上食管癌的高发区,其死亡率世界第一。食管癌有高发区这一特点说明该地区具备其发生的条件,如存在强致癌物、促癌物,缺乏一些抗癌因素以及有遗传性易感性等。下列因素是主要的:1.亚硝胺类化合物:已肯定亚硝胺类化合物有很强的致癌作用,亚硝胺及其前体存在于某些食物蔬菜(如腌制品)和饮水中,在食管癌高发区食品中亚硝胺的含量比低发区高。 2.营养因素和微量元素:食管癌高发地区饮食中一般缺乏动物蛋白、脂肪、新鲜蔬菜和水果, 调查还发现高发区的饮水中微量元素钼、锌、铜、镁等含量都相对较低。3.霉菌:实验表明霉变食物可以诱发动物食管和前胃的癌前病变或鳞状上皮癌,还发现...
胃食管反流病九成患者没正确用药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的疾病,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导致胃内容物(主要是胃酸)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炎症,其典型症状是烧心和泛酸,严重时可导致食管溃疡、出血和狭窄,甚至发生食管癌。我国在2005年时,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就已高达6.7%,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包括睡眠障碍、饮食受限、社交活动受影响等。然而,去年的一项全国调查显示,仅10%的患者能够正确用药;其余患者在用药上都存在各种各样的认识误区,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误区一 认为可以不吃药
当出现症状时,多数患者认为,通过改变饮食及生活方式就能控制症状,而不去医院就诊、用药。的确,膳食结构变化...
肝硬化吐血怎么办?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方法
肝硬化吐血怎么办?肝硬化吐血是肝硬化晚期比较危急的并发症,是由于上消化道出血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症十分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较高。肝硬变病人中仅有40%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而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病人中约有50~60%可并发大出血。大出血后,病员不仅可因急性大出血发生休克,还有发生肝昏迷的可能,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方法如下:一、非手术治疗:①及时补足血容量,纠正休克;②使用止血药物,如安络血,维生素K,若出血仍不止,可使用脑垂体后叶素20单位加入5%葡萄糖200毫升内缓慢静脉滴注,必要时4小时后重复注射。③三腔管压迫止血:原理是利用充气的气囊分别压迫胃底和食管下段的曲张静脉...
什么是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贲门失弛缓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esophageal achalasia)又称贲门痉挛、巨食管、是是食管壁间神经丛的节细胞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可累及整个胸段食管,但以食管中下部最为明显。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临床表现为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适或疼痛。本病为一种少见病,但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最常见于20~39岁的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迄今不明。一般认为,本病属神经原性疾病。病变可见食管壁内迷走神经及其背核和食管壁肌间神经丛中神经节细胞减少,甚至完全缺如,但LES内的减少比食管体要轻此致。
...


halfdream
wearefds11
meiyameiya
wettewrtwetwertweter
yongkim
shiwenxu
ww1230ww
IRENEHU1984
wh45238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