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刀自杀不可疑,不信的来看看


最近关于11刀的帖子和评论不少,所以还是想说一下吧。
在正式开始之前,说明几点:
1、所有的观点之基础是新闻稿。我没去过现场,也不是当事人,所以只能从新闻稿处获得信息。无论是官方的新闻发布,还是家属民众的质疑,暂时我都认为是客观真实的描述。
2、我在十多年前修过法医课程。现已基本淡忘至尽。所以,在接下去的分析中,多是凭片段记忆和印象分析和书写。如有错误,敬请批评指正。
3、本文纯是技术层面分析,不涉及任何政治观点。


接下去,正式开始:
一、11处刀伤的报道情况
首先引用更详尽的一种描述:“经尸体检查,谢业新身上共有11处刀伤。其中脖颈处有4处刀伤,脖子上一伤口长达17厘米,气管和喉管都被割断。胸部至腹部有4处刀伤,深至胸腔,左手手腕2刀,右手腕1刀,右手腕肌腱、血管被割断。法医鉴定书结论为,致命伤系胸骨上窝处刺创致上腔静脉破裂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
而官方通报较为简单:“经法医尸表检查,死者身体颈部、胸腹部、左右手腕部均有多处损伤,无防卫伤及抵抗伤,左腕部、左手大鱼际处及上腹部创口损伤分布整齐,部分创口为表浅划痕,致命伤口位于胸骨上窝处。”
二、家属的质疑
家属的质疑具体如下:
1、死者为何能将自己刺伤11刀,特别是脖颈一处插入气管的伤口和割喉的刀伤有冲突,因为这两刀都是致命的,一般不会同时出现。
2、现场,谢业新死亡时靠在椅子上,离办公桌几十厘米远。按常理,死者的喉管和气管都被割断,伤口应有大量血迹喷溅到办公桌上,但事实上办公桌上未见到大量血迹。
3、自杀所用的刀上包有卫生纸,死者如果要自杀,根本没这个必要。
4、死者死亡当天与多人通过话,并约好当日下午跟表哥吃饭,情绪稳定,并且已定好周日送女儿到武汉上学,借好车辆,没有自杀动机。
5、自杀的人在死之前一定会有所挣扎,死者如果是自杀,身上有这么多刀伤,临死前应该会有挣扎,但在发现谢业新时,其肢体和周边环境并无明显挣扎迹象。”
第四点主要涉及死者的自杀动机,我们暂且放下。其他几个质疑基本和法医有关,第三点有点悬,但也算沾边,稍后一起分析。
三、具体分析
刀数问题,专家已经说过了,大家可以到网上查一下,有兴趣的童鞋也可以去图书馆去查一下。查自杀,特别是用刀自杀的案例,“多刀”、“多处”、“试探伤”这些内容都是标准的法医教科书内容。所以,我在这里对刀数不再解释。希望大家能理解。下面,主要谈谈其他的问题:
1、喉管和...

▼ "11刀自杀不可疑,不信的来看看" 的相关文章:

自杀的驱动力由什么引起?厌食症验证自杀理论

  在2006年底和2007年初的几个月,有一名网名为Kristi4的妇女成了厌食症讨论社区的最知名会员。作为生活杂志网一个博客的管理员,她曾给予人们忠告和鼓励,并坦率地写出自己的思想斗争。到了后来,一个星期五的夜晚,在一连串说明她正在计划做的事情后,Kristi4服用超剂量的处方安眠药、肌肉松弛剂和止疼药自杀了。

  她的死只是所有心理学统计的一个悲剧数据点而已。人们早就知道,厌食症在心理疾病中死亡率最高:患厌食症的病人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死于与该病有关的原因。但是,现在人们只是知道,很多厌食症病人并不是饿死的,而是自杀。厌食症病人自杀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群的50~60倍,没有任何一种疾病人群有...

海鲜配啤酒与自杀 -柳州解放军158医院骨科中心

入伏以来,食欲欠佳,海产品的鲜美和大多数海产品的寒凉性质,自然是夏季最值得选择的佐食菜肴;而烈日炎炎,喝上一杯清洌凉爽的啤酒,该是多么惬意啊!因而,近年来,海鲜配啤酒这对搭档就顺理成章地走进了众人的夏日生活,甚至在一些城市兴起的“啤酒节”上,海鲜配啤酒、烤肉串配啤酒似乎成了特色美食黄金搭档的形象代表。可惜,它们在为人们带来诸多食欲乐趣的同时,也把健康隐患带入了人的机体。
    要想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两组食物名单。
    每100克食物中含嘌呤50~150mg的食物(含嘌呤较高的食物)
   ...

病人在医院自杀,谁之过?

在3月11日上午10时左右,一患者在我院内科住院3天后跳楼自杀。患者系70余岁男性,患“肺心病”长久不愈,经济困难,子女不孝,唯有年迈妻子相伴,多次向他人流露干脆死了算的念头,当天趁其老伴上卫生间,无人看管之际,自行拔除手上输液器,纵身从病房阳台跃下……就在患者自杀后不久,自称其子女的家属成批来院闹个不停……
死者家属认为,病房阳台没有防护措施,病人死在医院内,就是医院的责任,索赔20万。医院认为,在患者住院期间,医生护士没有违反诊疗护理常规,患者在住院期间也从未向医生护士透露过有自杀的念头,并无异常的行为举止,我们只是在事后向死者病友和一些家属了解到其平时就有自杀的念头,医院不存在过错,拒...

六十四、自杀怕死论

                  《六十四、自杀怕死论》
 
 
 
有人会说:既然越怕死越死得快,越不怕死越死不了,那么自杀的人不怕死,为什么却死了。这话听起来好象很对,似乎不怕死第一定律错了。其实心理事物都是逆反的,不是不怕死第一定律错了,而是这句话错了。错就错在一般人都认为自杀者不怕死,他都自己去死了还能怕死吗?他要怕死还会自己去死吗?这话听起来感觉很对,但凡是感觉对的,就是错的,感觉错的,...

《复旦32岁女教师患乳腺癌》有感于“三十岁现象”的蔓延

近期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复旦三十二岁女教师患乳腺癌,感叹“买房买车买不到健康”!唏嘘不已。何以在现代社会下,优秀的青年人总是“前仆后继”地付出巨大的身体代价。
早在七八年前,我们就在深圳发现三十岁上下优秀的年青女性,突兀地表现出了一个乳腺癌高发年龄段。当时我的博士生曹某就咨询我,为何会如此?我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做了个解读:这些女孩往往都是内地最优秀的大学生,要强、能力也强,不服输,抗压能力亦不错,一心争强好胜!大学毕业后就在深圳闯荡。经过五六年、七八年拼搏,或许获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却付出了一些代价。何也?因为在深圳这样的“爱拼才能赢”的文化氛围重压下,这些很优秀的女性,一方面争强好胜...
E健网知识分享 © 201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