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近18名老人自杀 老年人成美国自杀率最高人群

    老年人是美国自杀率最高的人群。据美国网站“健康地带”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有6300多名老人自杀,即每天有近18名老人自杀。这一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近日,美国纽约举行医学研讨会,指导人们如何从老人的日常表现中发现自杀苗头,并加以正确疏导,从而降低老人自杀率。     情况严重     纽约布朗克斯蒙蒂菲奥里医学中心老年精神病学主任加里•肯尼迪是此次研讨会的组织者。他对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说,美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2%,可自杀者却占美国总自杀人数的16%到25%。其中,五分之四是男性。85岁以上的男性白种人里,每10万人中有5人自杀,是其他年龄段自杀率的6倍。     肯尼迪和其他与会者认为,降低老年人自杀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人和朋友能否及时发现老人有自杀倾向。     宾夕法尼亚大学自杀研究专家乔治•布朗说,人们现在显然还没有对老人自杀前的种种言行引起足够重视,因为研究表明,“自杀者中约有75%的人曾对家人或熟人表达过自杀欲望”。     肯尼迪认为,老年人自杀不仅仅是医生的问题,“我们更应视之为一个社会问题”。     同时,医护人员也应当提高敏感度,及时发现老人自杀苗头。美国精神健康学会的资料显示,75%的老人在自杀前一个月内看过医生,40%的老人在自杀前一个星期内看过医生,而20%的老人在自杀当天看过医生。     多种诱因     导致老人自杀率高的原因有很多。肯尼迪说:“如果你认为只有忧郁症是老人自杀的征兆,那么你将忽视另外20%到40%没有任何精神疾病因素的自杀情况。”     社会封闭是老人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老人很容易处于自我世界里,尤其是鳏夫,因为他们这一代人往往是依托妻子来维系与社会的联系。一旦妻子先走一步,鳏夫们就停止与外界交往。   ...

▼ "每天近18名老人自杀 老年人成美国自杀率最高人群" 的相关文章:

11刀自杀不可疑,不信的来看看


最近关于11刀的帖子和评论不少,所以还是想说一下吧。
在正式开始之前,说明几点:
1、所有的观点之基础是新闻稿。我没去过现场,也不是当事人,所以只能从新闻稿处获得信息。无论是官方的新闻发布,还是家属民众的质疑,暂时我都认为是客观真实的描述。
2、我在十多年前修过法医课程。现已基本淡忘至尽。所以,在接下去的分析中,多是凭片段记忆和印象分析和书写。如有错误,敬请批评指正。
3、本文纯是技术层面分析,不涉及任何政治观点。


接下去,正式开始:
一、11处刀伤的报道情况
首先引用更详尽的一种描述:“经尸体检查,谢业新身上共有11处刀伤。其中脖颈处有4处刀伤,脖子上一伤口长达17厘米,气管和喉管都被...

病人在医院自杀,谁之过?

在3月11日上午10时左右,一患者在我院内科住院3天后跳楼自杀。患者系70余岁男性,患“肺心病”长久不愈,经济困难,子女不孝,唯有年迈妻子相伴,多次向他人流露干脆死了算的念头,当天趁其老伴上卫生间,无人看管之际,自行拔除手上输液器,纵身从病房阳台跃下……就在患者自杀后不久,自称其子女的家属成批来院闹个不停……
死者家属认为,病房阳台没有防护措施,病人死在医院内,就是医院的责任,索赔20万。医院认为,在患者住院期间,医生护士没有违反诊疗护理常规,患者在住院期间也从未向医生护士透露过有自杀的念头,并无异常的行为举止,我们只是在事后向死者病友和一些家属了解到其平时就有自杀的念头,医院不存在过错,拒...

六十四、自杀怕死论

                  《六十四、自杀怕死论》
 
 
 
有人会说:既然越怕死越死得快,越不怕死越死不了,那么自杀的人不怕死,为什么却死了。这话听起来好象很对,似乎不怕死第一定律错了。其实心理事物都是逆反的,不是不怕死第一定律错了,而是这句话错了。错就错在一般人都认为自杀者不怕死,他都自己去死了还能怕死吗?他要怕死还会自己去死吗?这话听起来感觉很对,但凡是感觉对的,就是错的,感觉错的,...

不自杀的承诺

早前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深圳富士康工人自杀的个人观点的文章。最近,在网络世界,我又看到一则怪异的报导。在为苹果代工生产iPad和iPhone的工厂里,工人们被要求签承诺不自杀的协议书。
以下是网络信息的来源:
http://equalmoney.org/2011/05/chinese-ipad-factory-workers-have-to-promise-not-to-commit-suicide/
http://www.ifans.com/forums/showthread.php?t=341697
http://www.mac-forums.com/forums/apple-rum...

《复旦32岁女教师患乳腺癌》有感于“三十岁现象”的蔓延

近期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复旦三十二岁女教师患乳腺癌,感叹“买房买车买不到健康”!唏嘘不已。何以在现代社会下,优秀的青年人总是“前仆后继”地付出巨大的身体代价。
早在七八年前,我们就在深圳发现三十岁上下优秀的年青女性,突兀地表现出了一个乳腺癌高发年龄段。当时我的博士生曹某就咨询我,为何会如此?我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做了个解读:这些女孩往往都是内地最优秀的大学生,要强、能力也强,不服输,抗压能力亦不错,一心争强好胜!大学毕业后就在深圳闯荡。经过五六年、七八年拼搏,或许获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却付出了一些代价。何也?因为在深圳这样的“爱拼才能赢”的文化氛围重压下,这些很优秀的女性,一方面争强好胜...
E健网知识分享 © 201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