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内伤脾胃病证治
小儿脾胃疾病是临床外感病以外最常见的疾病,小儿脾常不足,喂养上应注意乳贵有时,食贵有节,若饮食不知节制,或喂养不当,过食肥甘、甜腻、冷饮及不易消化等食物,致伤脾胃生积滞之病者甚为常见,如胃痛、腹痛、厌食、腹泻、食积发热等症。脾胃损伤,内生积滞,或食积化热,或有肺脾气虚,表虚不固,又易兼感六淫时邪,故民间有“停食”“着凉”之说。对此类疾病,孔老的治疗很有次第,试述如下。
若脾胃损伤不重,积滞较轻者,仅有食欲不振,脘腹不舒,舌苔白腻,脉尚缓和者,首先是控制饮食,少食肥甘厚味,用药稍佐助消化之品,如焦三仙、炒谷稻芽、鸡内金等,三分治,七分养,以养为主,脾胃自然容易恢复。
积滞再重兼有化热之象者则以保和丸加减;症见食欲不振,恶心频起,呕吐酸腐不化食物,腹痛胀满,按之尤甚,痛即欲便,便后痛减,大便次多,又不消化食物残渣,或大便干燥,或有潮热,夜寐不安,舌苔白厚腻,脉象滑数者,处以保和丸加减:陈皮6g,法半夏6g,云茯苓10g,炒枳壳6g,莱菔子6g,青连翘6g,焦三仙20g,大腹皮6g,鸡内金8g;化热明显者可酌加苇根10g,青竹茹10g。胃痛腹痛者,肝郁气滞者可加理气柔肝之品如香附米6g、广木香4g、炒枳壳6g、杭白芍8g等品;
积滞较重、不欲饮食,大便秘结,腹部胀满,喜食凉物,或发潮热,舌苔黄厚腻,体质尚可者,孔老常处以攻下导滞之方:荆三棱4g,蓬莪术4g,炒二丑各3g、生熟军各3g ,砂仁5g,鸡内金8g。孔老认为,现今的小儿,饮食一般都营养过剩,嗜食肥甘厚味,导致肠胃积滞生热而厌食,有些小儿用一般消导之品,效果不佳,而体质尚实,可任攻下者,可暂用峻利之品以下之,待积滞去而自欲饮食,但攻逐之品只可暂用,中病即止,只要掌握得度,并无损伤脾胃之患,故孔老每用之;
若伤脾较重者,症见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倦怠嗜卧,睡时露睛,腹胀,便溏者,可酌加健脾益气之品,如党参8g、山药10g、白术8g、茯苓10g、莲子8g、扁豆8g等品,但不可补之过甚,并佐以藿香8g、砂仁5g、木香5g等理气之品,使补而不滞,辅以饮食调理,自能建功;
若病后伤津,或过食辛燥肥甘,蕴热伤津等导致胃阴不足,亦可见食欲不振,症见面色萎黄,唇口干燥,不欲饮食,大便干燥,小便赤热,肌发枯槁,舌质红而少苔,脉细数者,当处以养胃阴之药,可酌选:霍石斛10g,天花粉10g,肥玉竹10g,南北沙参各10g,麦门冬...
若脾胃损伤不重,积滞较轻者,仅有食欲不振,脘腹不舒,舌苔白腻,脉尚缓和者,首先是控制饮食,少食肥甘厚味,用药稍佐助消化之品,如焦三仙、炒谷稻芽、鸡内金等,三分治,七分养,以养为主,脾胃自然容易恢复。
积滞再重兼有化热之象者则以保和丸加减;症见食欲不振,恶心频起,呕吐酸腐不化食物,腹痛胀满,按之尤甚,痛即欲便,便后痛减,大便次多,又不消化食物残渣,或大便干燥,或有潮热,夜寐不安,舌苔白厚腻,脉象滑数者,处以保和丸加减:陈皮6g,法半夏6g,云茯苓10g,炒枳壳6g,莱菔子6g,青连翘6g,焦三仙20g,大腹皮6g,鸡内金8g;化热明显者可酌加苇根10g,青竹茹10g。胃痛腹痛者,肝郁气滞者可加理气柔肝之品如香附米6g、广木香4g、炒枳壳6g、杭白芍8g等品;
积滞较重、不欲饮食,大便秘结,腹部胀满,喜食凉物,或发潮热,舌苔黄厚腻,体质尚可者,孔老常处以攻下导滞之方:荆三棱4g,蓬莪术4g,炒二丑各3g、生熟军各3g ,砂仁5g,鸡内金8g。孔老认为,现今的小儿,饮食一般都营养过剩,嗜食肥甘厚味,导致肠胃积滞生热而厌食,有些小儿用一般消导之品,效果不佳,而体质尚实,可任攻下者,可暂用峻利之品以下之,待积滞去而自欲饮食,但攻逐之品只可暂用,中病即止,只要掌握得度,并无损伤脾胃之患,故孔老每用之;
若伤脾较重者,症见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倦怠嗜卧,睡时露睛,腹胀,便溏者,可酌加健脾益气之品,如党参8g、山药10g、白术8g、茯苓10g、莲子8g、扁豆8g等品,但不可补之过甚,并佐以藿香8g、砂仁5g、木香5g等理气之品,使补而不滞,辅以饮食调理,自能建功;
若病后伤津,或过食辛燥肥甘,蕴热伤津等导致胃阴不足,亦可见食欲不振,症见面色萎黄,唇口干燥,不欲饮食,大便干燥,小便赤热,肌发枯槁,舌质红而少苔,脉细数者,当处以养胃阴之药,可酌选:霍石斛10g,天花粉10g,肥玉竹10g,南北沙参各10g,麦门冬...
▼ "小儿内伤脾胃病证治" 的相关文章:
根据体质选择饮食,保护脾胃
临床上,由于先天禀赋、年龄、性别、精神意志和地理环境等不同,使体质差异跟着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体质类型。医学上对体质的分类纵然繁多,但主要仍以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和阴阳五行为主,因体施养。食疗是其中一种通过适量和合理的食物补充营养,以补益精气及纠正脏腑阴阳的偏颇,从而增进健康的方法。但一旦饮食不当,又最易影响健康。
所以,医生也很重视饮食,提出不少饮食养生的原则与方法。好像某些食物有特殊的保健作用,如绿豆汤可预防中暑,葱白、生姜可预防伤风感冒等。合肥医院专家说,脾为后天之本,脾胃的养护必须依据体质从日常饮食出发,因为人健康与否就和脾胃有直接关系。而一旦脾胃生病很难调理,因为其是累积性的疾...
健脾与养生(一)
脾为后天之本,人类健康长寿与否,与脾胃有直接关系。人体气血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穀精微。气血充足,则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坚实,肌肤和毛发光亮润泽,外邪不易侵犯,身体不易发病,容光焕发,身体矫健,自然也就健康长寿。
反之,脾胃运化失常,气血化源不足,则会出现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肌肤毛发枯萎无光泽,外邪极易入侵,体内易发疾病,面色枯槁,发疏易脱,身形萎缩,多病夭横。
津液也是来自脾胃运化的水穀津微,津液和调则外可布散体表,滋养肌肤毛发,上可流注孔窍,滋养眼耳口鼻,内可滋养五脏六腑,维持正常活动,旁可充骨填髓,流注关节,使髓满骨壮,关节自如,还可化生血液,灌溉全身。
如果脾胃运化失常,则可破坏津...
脾胃经脉与病证论
脾胃经脉与病证论足太阴脾经脉,起于足大趾尖端,沿大趾内侧白肉际,过大趾本节后的核骨(半圆骨),上行足内踝前方,再上腿肚,沿胫骨内侧后方,穿过足厥阴肝经的前面,上行股内侧的前缘,直抵腹内,入属脾脏,联络胃腑,上过膈膜,挟行咽喉部,连于舌根,散于舌下。
有一支脉,从胃别行,上过膈膜,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脉相衔接。外界因素影响发病,症见舌根发硬,食则作呕,胃脘疼痛,腹内作胀,频频噫气,如果解了大便,或得矢气,就觉轻松得多,并有身体痠重症状。
【1】本经虚寒症:面色萎黄,唇干唇淡,消瘦,浮肿,四肢清冷,见舌根疼痛,身体不能动摇,食物不化,泄泻,心内烦扰,心下掣引作痛,腹痛喜按,大便稀薄或痢疾...
朱德保健医 胡维勤教授 睡觉爱流口水说明脾气虚了
也许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晚上睡觉第二天起来发现自己的枕头有一片湿了,朱德保健医 胡维勤教授指出:这是脾虚的现象,因为脾主肌肉开窍于口。
脾气虚弱的病理现象。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脾虚则水谷精微无以传输运化,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就得不到濡养,从而出现面色萎黄、精神疲惫、身倦乏力、食后困倦、食少乏味;或食后作胀,大便溏泻;或谷食不化、四肢欠温、气短怯冷,妇女脾虚带下;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脉细弱无力等一系列脾虚表现。
脾虚的人如何选择食物...
湖北胃肠医院1脾虚胃寒的症状
中医脾虚证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其病情虽较繁杂,但就长期的临床观察,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等,根据治疗方面积累的经验,脾虚胃寒的症状如下:1、脾虚泄泻症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治宜健脾渗湿止泻,方选参苓白术散化裁。
2、脾虚呕吐症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止呕,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3、脾虚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