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弦脉”

 在谈论弦脉之前先有必要谈谈什么是弦脉?书中所述如弓弦一样,有弦长崩紧的感觉。所以许多人认为弦脉非有力不可,其实可不是这样的!弦脉是一种脉势而已,是手指下感觉的一种脉膊的冲击之势。一根较粗的绳子崩紧时,弹动它会有弦紧之象,而一根很细的头发丝崩紧也会有弦紧之象,所以说脉体粗大时能有弦脉,而脉体细时也应有弦脉出现。脉粗弦时可以感觉有力度,而脉细弦时则可以感觉无力度。同样我们也会得出结论,脉浮时能出现弦脉,脉沉时也能出现弦脉。单独讲弦脉,并不能表示人体的虚实情况,也不能说明人体气血盈亏的状态,因为脉弦只是种势态,它必须有其它的脉象的依附才能同时出现!所以许多医生在写病例时只写“脉弦”一词,并没有反应出人体的实虚情况,他并没有了解脉象的精髓,治病的效果也不会很好!
  脉为何会出现弦象?正常的脉象应该是缓和有力的,如果脉出现了崩紧的感觉就是弦象。那么为啥会出现崩紧的感觉呢?一种原因是血液中的尘邪过多(不能被人体利用或相对过剩的物质)。它们导致血液粘稠,阻碍血液的流速,使血管被动的扩张,这时我们的指下就会感觉有明显的弦象,这种脉象一般脉会被涨得较粗,所以我们称之为粗弦脉。这就如同一根输水管道中本来是一种纯净的水,突然加入了许多泥沙和石子,使管道中溶液密度突然加大,这种溶液会对管壁有较强的冲击力,使管壁被动的崩紧,这样的感觉才是粗弦的感觉!粗弦脉是人体正盛邪实的表现,可以大胆的使用泻法,尘邪一除,脉自缓和。
  细弦之脉则本是虚证,细脉本是气血亏虚的表现,很多人想不通气血亏脉为何出现弦呢?其实问题很简单:当人体气血少了, 人体的血管就会自动收缩,来维持一定的血压,使我们的血液不停的流向远方,供给远方的器官,如果气血亏了,血管不收缩,那么剩下半管血液怎么会流动呢?所以说气血亏虚时血管收缩是人体的自身反应。它会根据亏虚的程度自动调节收缩血管来维持一定的血压。大家想一下血管收缩多了,管壁增厚,我们的指下感觉就会有明显的紧张感了,这时的脉象就是“细弦脉”,弦细脉是因为气血亏虚导致,所以在治疗时必须以补为主,用消法则百害无一益!
 最后再向大家说一下,弦是一种脉势,是一种无形的感觉!它不分大脉、小脉,不分粗脉、细脉,不分浮脉、沉脉,不分数脉、迟脉,都会有弦象伴随。弦象既可主虚也可以主实!在辨证时必须找出其它的相关脉象,单独...

▼ "中医的“弦脉”" 的相关文章:

西医是一门技术,中医是一门艺术(转贴)

西医是一门技术,中医是一门艺术(1) 

    西医治病靠的是技术,听诊器、血压表、X光机、CT、核磁共振……医生根据这些医疗设备检测出的结果来判断你身体的状况。西医的手术更是一门技术,它与建筑工程技术没什么两样,开刀割掉盲肠就相当于建筑工程上的定向爆破,心脏搭桥手术就相当于\"二战\"时美国大兵在搭浮桥。

    中医则完全不同,它不需要任何医疗设备,只凭一个人的火眼金睛。所以,中医是一门艺术。技术靠什么?技术靠科学的发展。艺术靠什么?艺术靠人的悟性。以把脉来说,人有浮、沉、迟、数、濡等二十多种脉象,什么是浮脉,什么是...

中医抗感进行时-----诊脉真言2

    
二、沉脉
沉脉属阴脉,需要重重地按下去才能感觉到脉搏的跳动。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主病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沉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沉则为气,又主水畜,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沉牢冷积。
一些体质虚弱的人,感冒也会有沉脉表现。因此在临床上,不能拘于方书所言,应随证化裁,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转】 三根手指辨健康

三根手指辨健康
——中医脉诊的奥秘
...

千篇一律的吃 成千上万的害

前几天助理告知,有位青岛高血压患者来电反应病情又开始反复,出现胸闷、头晕现象,非常担心。在我印象中,这位患者经过一个月的调理,根据该患者阶段性反馈,已经逐步趋于平稳,为何又出现反复情况呢?究根问底,原来是听了“养生专家”张悟本的电视讲座,前几天开始每晚吃生黄瓜、生茄子、喝绿豆汤。
  
四月中旬,该患者在京就诊时,在候诊室就询问过我助理关于“养生专家”张悟本的情况,说是此次来京看病,在我和张悟本之间徘徊,想去找张悟本看病,缘由是他提的观点很新,能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但是高达一千八的挂号费令人迟疑,并且排号只能到今年十一后了。
  
在掌诊诊断中,...

【医家】李中梓(3)

罗大伦著

  各位不要说我再胡说,其实这真的是李中梓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过的问题。
  李中梓自己曾经说过:“不善学者,师仲景而过,则偏于峻重;师守真(刘河间)而过,则偏于苦寒;师东垣而过,则偏于升补;师丹溪而过,则偏于清降”。
  他说这些学习的人,不看全这些医家的论述,看到一部份学说,就认为自己把中医给学全了(独师其说以为极至),这并不是朱丹溪的错误啊,这是不善于学习的人误会朱丹溪的理论啊(此非丹溪之过,不善学者误丹溪也)。
  最后他还告诫要学习中医的人,一定要把大家的理论看全了,知道中医是个讲究平衡的学说,没有只重阳气不重阴气,或者只重阴气不重阳气这回事儿,要把各家学说都融...
E健网知识分享 © 201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