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弦脉”

 在谈论弦脉之前先有必要谈谈什么是弦脉?书中所述如弓弦一样,有弦长崩紧的感觉。所以许多人认为弦脉非有力不可,其实可不是这样的!弦脉是一种脉势而已,是手指下感觉的一种脉膊的冲击之势。一根较粗的绳子崩紧时,弹动它会有弦紧之象,而一根很细的头发丝崩紧也会有弦紧之象,所以说脉体粗大时能有弦脉,而脉体细时也应有弦脉出现。脉粗弦时可以感觉有力度,而脉细弦时则可以感觉无力度。同样我们也会得出结论,脉浮时能出现弦脉,脉沉时也能出现弦脉。单独讲弦脉,并不能表示人体的虚实情况,也不能说明人体气血盈亏的状态,因为脉弦只是种势态,它必须有其它的脉象的依附才能同时出现!所以许多医生在写病例时只写“脉弦”一词,并没有反应出人体的实虚情况,他并没有了解脉象的精髓,治病的效果也不会很好!
  脉为何会出现弦象?正常的脉象应该是缓和有力的,如果脉出现了崩紧的感觉就是弦象。那么为啥会出现崩紧的感觉呢?一种原因是血液中的尘邪过多(不能被人体利用或相对过剩的物质)。它们导致血液粘稠,阻碍血液的流速,使血管被动的扩张,这时我们的指下就会感觉有明显的弦象,这种脉象一般脉会被涨得较粗,所以我们称之为粗弦脉。这就如同一根输水管道中本来是一种纯净的水,突然加入了许多泥沙和石子,使管道中溶液密度突然加大,这种溶液会对管壁有较强的冲击力,使管壁被动的崩紧,这样的感觉才是粗弦的感觉!粗弦脉是人体正盛邪实的表现,可以大胆的使用泻法,尘邪一除,脉自缓和。
  细弦之脉则本是虚证,细脉本是气血亏虚的表现,很多人想不通气血亏脉为何出现弦呢?其实问题很简单:当人体气血少了, 人体的血管就会自动收缩,来维持一定的血压,使我们的血液不停的流向远方,供给远方的器官,如果气血亏了,血管不收缩,那么剩下半管血液怎么会流动呢?所以说气血亏虚时血管收缩是人体的自身反应。它会根据亏虚的程度自动调节收缩血管来维持一定的血压。大家想一下血管收缩多了,管壁增厚,我们的指下感觉就会有明显的紧张感了,这时的脉象就是“细弦脉”,弦细脉是因为气血亏虚导致,所以在治疗时必须以补为主,用消法则百害无一益!
 最后再向大家说一下,弦是一种脉势,是一种无形的感觉!它不分大脉、小脉,不分粗脉、细脉,不分浮脉、沉脉,不分数脉、迟脉,都会有弦象伴随。弦象既可主虚也可以主实!在辨证时必须找出其它的相关脉象,单独...

▼ "中医的“弦脉”" 的相关文章:

看小儿病方法步骤诗

看小儿病方法步骤诗 小儿有病令人怜,全仗医生仔细观。
令人抱出光明处,先将面部用心看。
额属心兮鼻属脾,左肝右肺两腮前。
颏乃肾经为主宰,五经辨色要心虔。
白有气虚黄有积,赤者为热青主寒。
鼻塞声重伤风重,眼下青色主饮痰。
口唇赤白辨阴阳,赤者胃热白者寒。
虫积唇内生白点,疳气鼻燥体态干。
有痛啼哭总不止,有积襁褓不耐烦。
抱出探凉欲赴冷,此是内热使之然。
若是当风急畏缩,必是伤风与阴寒。
鼻冷疮疹耳冷热,遍身发热是风寒。
手足心热口发渴,纹沉食积是真诠。
若是下午手心热,阴虚盗汗夜生烦。
倘若手指梢头冷,便是惊风一例看。
只有中间一指热,小儿亦定是伤寒。
中指...

人体阳气与疾病13---把脉先学浮沉迟数,生死关头要辨阴阳

把脉先学浮沉迟数,生死关头要辨阴阳 
田原:很多学生觉得脉象学很难,您的中医全部是自学的,在脉诊这方面给他们一些忠告?
  
李可:脉象这个东西啊,主要是要做到能看出来病势、走向,你掌握了浮、沉、迟、数四个脉就可以了。比如说,数,你要掌握他的一呼一吸要超过多少下,超过八九十下就属于数了。数在脉经上讲,属热,但是我发现呀,数脉它不但主寒,而且主大寒,非常危险的寒,正所谓热极必反。就是当你这个脉搏跳到100次以上,甚至200次,这个时候啊,你这个阳气己经没有了,完全外散了。可它是数脉,对于这种数脉你绝对不能用凉药。
所以学中医的入你要活看,你要结合不同机体的病人,在我身上如...

【转】 三根手指辨健康

三根手指辨健康
——中医脉诊的奥秘
...

原创摄影:大宽买玩具 (附:《看小儿病状歌》)


 
玩具店里琳琅满目
我挑呀挑,终于选中了
最喜欢的玩具。
 
我抱着心爱的玩具,笑了,
玩具店的老板——刘刘笑了,
爷爷的钱包也“笑”了。
 

 
我与秦俑、玩具合影。
 

 
我好开心呀!
 
《看小儿病状》歌  
 
    小儿头面部望诊经验口诀 
 
  1、 毛发望诊诀
  气血充足毛发润泽,气血两虚毛发不华。
  气血衰疲毛发作穗,气亏血枯毛发焦干。
 
  2、 ...

心律失常的中医解释

心律失常的中医解释
心律失常属于中医的心悸、怔忡、胸痹、眩晕等范畴。在脉象上表现为结代、迟、数脉等。
  心悸是指心跳不宁,时作时休。怔忡则为心跳无有宁时,不能自主。如由惊恐而发者,称为惊悸。心悸与怔忡在病因及程度上有差别,前者多因惊恐、恼怒所诱发,全身情况较好,发作时间短,病情较轻,后者则外无所惊,而自觉心悸不安,稍劳即发,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医学正传·怔忡惊悸健忘证》说:“夫所谓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我国古代通过切脉来观察心律的变化。早在《黄帝内经》一书就有记载,...
E健网知识分享 © 201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