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自杀怕死论

                  《六十四、自杀怕死论》
 
 
 
有人会说:既然越怕死越死得快,越不怕死越死不了,那么自杀的人不怕死,为什么却死了。这话听起来好象很对,似乎不怕死第一定律错了。其实心理事物都是逆反的,不是不怕死第一定律错了,而是这句话错了。错就错在一般人都认为自杀者不怕死,他都自己去死了还能怕死吗?他要怕死还会自己去死吗?这话听起来感觉很对,但凡是感觉对的,就是错的,感觉错的,就是对的。其实自杀的人并不是不怕死,而是最怕死,正因为最怕死,才非死不可,正因为最怕死,才自己逼死自己。这就是越怕死越死得快,越不怕死越死不了,不怕死第一定律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有个农村妇女,要到田野里上吊,当她把绳子搭在树上正要上吊时,突然看到树上有一窝马蜂,吓得拽掉绳子就跑,从今以后,再也没有自杀的念头。如果她不怕死,还怕马蜂吗?马蜂能螫死吗?如果能螫死,不就省得她自己费劲上吊了吗?也许有人会说:“这种人根本不是真想自杀!只是想吓唬吓唬人”。如果她当众要上吊,可能是以死要挟别人,但她一个人偷偷到田野里去上吊,又去要挟谁呢?也许有人会说:“她不怕死,但就是怕痛。”这也都是跟着感觉走的,假如不怕死,辣椒水,老虎凳都不怕,还怕马蜂吗,只有胆小鬼才会认为马蜂螫的疼痛难忍,不怕死的人刀割火烫也觉不着痛。一个连痛都怕的人还能不怕死吗?这种不怕死都是假不怕死,都是怕死鬼的借口。
香港电视连续剧《万水千山总是情》里有一个故事,一对私奔的恋人,因欠了大量赌债被债主带着一帮歹徒持刀追赶索债,他们逃到一个屋子里,实在走投无路,决定一起自杀。但采用什么自杀方式好呢,上吊吧,嫌太吓人,服毒吧,嫌太痛苦,最后决定割脉。但当他们都露出腕,拿起刀,正要实施自杀时,突然索债的歹徒们赶到,大叫打门。顿时两人吓得魂飞魄散,恐惧万分地说:“这怎么办呀?他们冲进来会杀我们的!”既然他们都准备自杀了,还怕杀吗?如果真不怕死,被歹徒杀害不正好省得自己动手了吗?
其实自杀的人不是不怕死,而是最怕死,认为自杀者不怕死是跟着感觉走的,但心理事物是逆...

▼ "六十四、自杀怕死论" 的相关文章: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1.心理疾病。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研究显示,引发自杀的第一诱因是严重的抑郁症,我国年轻人尤其是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在抑郁症患者当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哈佛大学精神病研究者阿瑟·克莱因曼认为,年轻人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患抑郁症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2.恋爱失败。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恋爱失败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
3.学习压力。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学习压力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29.8%。这是我国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的悲剧。读死书,死读书,大量的死记硬背,无谓地消耗着年轻生命。每个考试对他们等于过“鬼门关”。...

自杀的驱动力由什么引起?厌食症验证自杀理论

  在2006年底和2007年初的几个月,有一名网名为Kristi4的妇女成了厌食症讨论社区的最知名会员。作为生活杂志网一个博客的管理员,她曾给予人们忠告和鼓励,并坦率地写出自己的思想斗争。到了后来,一个星期五的夜晚,在一连串说明她正在计划做的事情后,Kristi4服用超剂量的处方安眠药、肌肉松弛剂和止疼药自杀了。

  她的死只是所有心理学统计的一个悲剧数据点而已。人们早就知道,厌食症在心理疾病中死亡率最高:患厌食症的病人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死于与该病有关的原因。但是,现在人们只是知道,很多厌食症病人并不是饿死的,而是自杀。厌食症病人自杀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群的50~60倍,没有任何一种疾病人群有...

当你的孩子身边有人自杀,家长可以做点什么?


   今天一个学习过心理学的朋友在网上和我交流,说她的儿子最近说话有些混乱了,原因是儿子在八月份的时候参加了一个同学的葬礼,这个同学是自杀身亡的。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因为她当时不想强化孩子的负性情绪,所以没有问也没有听孩子说话,我听了很生气,问她:“你心理学白学了啊?怎么可以不听儿子说话呢?怎么可以对这事不关注呢?”
    生气归生气,还是需要给她一些支持的,否则她的儿子可就麻烦了。
    因此,我想到了最近正是学生们的期末考试,不知道各位家长们在听到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会怎样?家长们可曾想过带给孩子的巨...

病人在医院自杀,谁之过?

在3月11日上午10时左右,一患者在我院内科住院3天后跳楼自杀。患者系70余岁男性,患“肺心病”长久不愈,经济困难,子女不孝,唯有年迈妻子相伴,多次向他人流露干脆死了算的念头,当天趁其老伴上卫生间,无人看管之际,自行拔除手上输液器,纵身从病房阳台跃下……就在患者自杀后不久,自称其子女的家属成批来院闹个不停……
死者家属认为,病房阳台没有防护措施,病人死在医院内,就是医院的责任,索赔20万。医院认为,在患者住院期间,医生护士没有违反诊疗护理常规,患者在住院期间也从未向医生护士透露过有自杀的念头,并无异常的行为举止,我们只是在事后向死者病友和一些家属了解到其平时就有自杀的念头,医院不存在过错,拒...

《复旦32岁女教师患乳腺癌》有感于“三十岁现象”的蔓延

近期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复旦三十二岁女教师患乳腺癌,感叹“买房买车买不到健康”!唏嘘不已。何以在现代社会下,优秀的青年人总是“前仆后继”地付出巨大的身体代价。
早在七八年前,我们就在深圳发现三十岁上下优秀的年青女性,突兀地表现出了一个乳腺癌高发年龄段。当时我的博士生曹某就咨询我,为何会如此?我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做了个解读:这些女孩往往都是内地最优秀的大学生,要强、能力也强,不服输,抗压能力亦不错,一心争强好胜!大学毕业后就在深圳闯荡。经过五六年、七八年拼搏,或许获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却付出了一些代价。何也?因为在深圳这样的“爱拼才能赢”的文化氛围重压下,这些很优秀的女性,一方面争强好胜...
E健网知识分享 © 201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