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升高
缺血性脑水肿发生在缺血性梗死最初24~48小时内。在完全大脑中动脉梗死的年轻病人中,脑水肿和ICP增高可能是一个主要合并症,并导致脑疝和死亡。只有10%~20%的病人脑水肿进展,这种病人通常表现意识水平快速下降和症状发生后2~4天脑疝体征发展。这些病人中多半的结果是致死性的,标准治疗死亡率是80%左右。产生临床症状恶化和需药物干预。脑水肿的高峰在卒中后3~5天发生,发病后24小时之内出现较为少见,除非病人是大面积脑梗死。
颅内压增高也是脑出血后引起死亡的主要因素。除了血肿的占位效应,继发脑积水也可能使颅内压升高。如果病人存在脑积水或有脑积水的危险,考虑脑室引流。因为有反弹现象,甘露醇推荐只能应用≤5天。为了保持渗透梯度,渗透治疗同时用速尿(10mg Q2-8h)。
卒中后第一个星期的死亡原因常由于脑水肿和颅内压(ICP)升高。临床怀疑脑水肿时,适当限制液体入量,抬高床头20-30°,吸氧维持通气功能(避免低氧血症和通气不足),控制激动的情绪和疼痛有助于降低ICP。脑水肿的治疗目标是(1)降低颅内压,(2)保持充分的脑灌注,以避免进一步脑缺血,和(3)预防脑疝。
1、建议
(1)若脑出血颅内压增高,药物控制不佳,病人病情逐渐恶化,需请神经外科医生会诊。
(2)在巨大半球梗死的病人使用半球开颅和颞叶减压可以控制颅内压,预防脑疝 (III ~V级证据)。
(3)脑室引流和枕骨下部分颅骨切除术,特别是合并有创治疗,对减轻大面积小脑梗死引起的脑积水和脑干受压明显有效(III ~V级证据)。
一、内科治疗 (见表22)
表22:卒中后ICP升高的基本治疗
头位抬高20-30度
保持病人良好体位以避免颈静脉压迫
避免静脉内输注含糖溶液和/或低渗溶液
正常体温
正常血容量和MAP>110mmHg1
渗透压治疗(如果有指征)
 ...
颅内压增高也是脑出血后引起死亡的主要因素。除了血肿的占位效应,继发脑积水也可能使颅内压升高。如果病人存在脑积水或有脑积水的危险,考虑脑室引流。因为有反弹现象,甘露醇推荐只能应用≤5天。为了保持渗透梯度,渗透治疗同时用速尿(10mg Q2-8h)。
卒中后第一个星期的死亡原因常由于脑水肿和颅内压(ICP)升高。临床怀疑脑水肿时,适当限制液体入量,抬高床头20-30°,吸氧维持通气功能(避免低氧血症和通气不足),控制激动的情绪和疼痛有助于降低ICP。脑水肿的治疗目标是(1)降低颅内压,(2)保持充分的脑灌注,以避免进一步脑缺血,和(3)预防脑疝。
1、建议
(1)若脑出血颅内压增高,药物控制不佳,病人病情逐渐恶化,需请神经外科医生会诊。
(2)在巨大半球梗死的病人使用半球开颅和颞叶减压可以控制颅内压,预防脑疝 (III ~V级证据)。
(3)脑室引流和枕骨下部分颅骨切除术,特别是合并有创治疗,对减轻大面积小脑梗死引起的脑积水和脑干受压明显有效(III ~V级证据)。
一、内科治疗 (见表22)
表22:卒中后ICP升高的基本治疗
头位抬高20-30度
保持病人良好体位以避免颈静脉压迫
避免静脉内输注含糖溶液和/或低渗溶液
正常体温
正常血容量和MAP>110mmHg1
渗透压治疗(如果有指征)
 ...
▼ "颅内压升高" 的相关文章:
头痛不怕!
一、什么是神经性头痛 偏头痛
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是最重要和常见的为血管性头痛,呈现与脉搏一致的搏动性痛或胀痛。低头、受热、用力、咳嗽等均可使头痛加重。检查可见颞动脉隆起,搏动增强,压迫后头痛可减轻。常在青春期发病,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多因劳累、情绪因素、经期等诱发。
二、偏头痛病因病理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自从1938年Wolff提出偏头痛发作的血管性假说后,一直统治着医学界数十年,此学说虽然没有被有力实验证实,但也未被推翻。但自人们能测定脑的局部血流量以来,动摇了对血管源性假说的信服,又重新估价了以前提出的神经源性假说,并得到了普遍的支持。
(1)血管源性假说:
Wolff是...
中医谈华北牌汪氏敏清治“小儿过敏性哮喘,小儿哮喘食疗,小儿支气管哮喘”
华北牌汪氏敏清说“小儿过敏性哮喘,小儿哮喘食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华北牌汪氏敏清支气管哮喘是当前世界威胁公共健康最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哮喘的发生可影响人类各年龄层,华北牌汪氏敏清可在婴幼儿起病,并以儿童多发。不少国家的数据显示哮喘的患病率及死亡率近几年呈现上升趋势,严峻影响人类的健康。
华北牌汪氏敏清儿科专家介绍:小儿哮喘分“儿童期哮喘”、“婴幼儿哮喘两类”,还有一种特别类型的哮喘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儿科一般将3岁以上的小儿哮喘称为“儿童期哮喘”,3岁以下的小儿哮喘称为“婴幼儿哮喘”。
一、小儿哮喘的表现
小儿哮喘有明显的咳嗽,以夜间咳和晨起咳为主,呼吸...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治疗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 CVST)是一种少见病,仅占 所有卒中的不到 1%。由于缺乏基于人群的研究资料,成年人 CVST 的确切发病率尚不清楚。成年人的发病高峰在 20~30 岁,男女之比为每年 1.5~5。由于其临床症状谱广并且常亚急性或迁延起病,因此往往会被漏诊或延误诊断。头痛是 CVST 的最常见症状,约 90%的病例可出现头痛,可呈急性发作(霹雳样头痛),在临床上难以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头痛相鉴别。CVST 患者局部或全身性性发作较动脉性卒中更多见,...巨大左室的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室因其手术风险大,手术死亡率及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我院从2005年10月至2007年12月为19例此类病人进行人工瓣膜置换术,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全组19例,男7例,女12例;年龄38~68岁,平均41?5岁;体重52?8 kg;其中: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例,二尖瓣脱垂伴关闭不全合并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4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中,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4例,二尖瓣...
16天婴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并主动脉离断围术期管理总结(下)
个人一点总结: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y TGA)是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其解剖特点为房室连接正常而心室大动脉连接异常,即右心室与主动脉相连,左心室与肺动脉相连。病理生理特点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为各自独立的平行循环,患儿能生存仅依赖于体肺循环之间交通存在,如未闭的动脉导管,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体肺侧枝等。体肺循环间混合血的量,决定了患儿的临床症状和存活时间。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主要包括四型:I型 室间隔完整型(),II型 室间隔完整伴肺动脉狭窄型;III型 室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