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疾病呢


强迫症是一种明知道没必要去做,但是自己仍无法摆脱,心理反复去想的这种情绪,或者在行为上,明知道事情无意义,还要反复去做而无法自我停止的一种心理障碍。据悉,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可达到2.5%,而按发病率来说,几乎七成以上的人都多多少少有强迫症的想法或者行为。目前来看全国有将近4000万的已确诊强迫症病人,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经有了强迫症的症状,这是比较危险的。患有强迫症的人,主要特点就是具有强迫人格,过分的追求完美,过分的优柔寡断,喜欢凡事钻牛角尖。而这种心理疾病的危害就是,患者经常会感觉焦虑重重,主观上想挣脱自己的强迫思维,但是往往事与愿违。久而久之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进而演化成焦虑症。因此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应提高对强迫症的警惕。
 那么什么是强迫人格呢?强迫人格人格者追求向心力,从小就渴望永恒和安全感.他们依赖熟悉习惯的东西,希望生活中各个方面都应该像铁铸的,变成永远有效地原则和无可争议的规矩.他们害怕新鲜的事物和新奇的经验,风险、改变和消逝是他们最大的恐惧。
    引用一句话概括最为恰当:
            “僵硬如石!持之以恒!”
                          ----------赫塞(H.Hesse)
     石家庄辰昊心理咨询中心旨在传播“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文化理念,普及推广心理学健康知识,开展远程心理咨询与治疗、催眠治疗,儿童青少年厌学、撒谎、自卑、自信心不足、网络成瘾等行为矫治,考前焦虑、婚姻情感、性心理咨询,失眠症、社交恐惧症、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私人心理顾问等,竭诚为社会提供全方位心理卫生服务。
    关爱健康从“心”开始      为你驾驭心灵彩虹之桥
   ...

▼ "强迫症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疾病呢" 的相关文章:

隐喻明悟强迫症【正念行为疗法】


正念疗法不是说教,也不是枯燥的打坐,但也是需要进行一些道理上的阐述的,但是,我们从不说教,我们注重于领悟。
想象一下,一个男人,我们称为张先生。他今天心情很好,工作很顺利,回到家之后觉得时间还早,就决定带着自己心爱的小狗小白去散步。刚走出家门10分钟,天空却下起了大雨,他和小白正好走在公园里,连个避雨的地方都没有。没过几分钟,他和小白都湿透了。不得以,一人一狗冒着大雨赶往自己的家。当他们到达家门的时候,这个男人却郁闷的发现,竟然没有带钥匙。他气急了,想要破门而入,可是,自己家的门的质量那是相当的好,徒劳。雨越来越大,他进不去门,想找个躲雨的地方却也郁闷的发现竟然没有。这一人一狗只能在雨...

自测你是否患上手机强迫症

简介
手机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患有此病的患者总是被一种强迫思维所困扰。患者在生活中反覆出现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有时,这还与某种焦虑有关)患者自知力完好,知道这样是没有必要的,甚至很痛苦,却无法摆脱。
案例1
“我每天一坐在公交车上,只要听见有异样的声音,总要习惯性掏出手机,查看是否错过信息或来电,其实很多时候根本没有任何信息和电话。我这是怎么了?”李小姐拨这样描述自己的困惑。
案例2
“我是一名从事档案保管工作的普通职员,由于工作性质,每天与手机寸步不离。工作时间一长,逐渐养成这样的习惯:每每有电话打来,就担心有事情发生,导致一时半会都不能离开手机,生怕自己错过了任何信息...

淘汰率高白领易患强迫症------武汉失眠抑郁医院

强迫症(非病态程度)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患者能否勇敢理智地面对它、战胜它,自我心理疗法可以帮助白领人群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造成的强迫心理,预防强迫症的发生。
 
转移注意力。尽可能地把时间安排得紧凑,使自己没有时间去实施诸如反复检查门锁等强迫行为。同时可以选择运动锻炼和户外活动来充实生活,减轻强迫心理的干扰。对于少数强迫症(病态程度)可以用心理治疗也可以用药物治疗,但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服用。
顺其自然法。任何事情顺其自然,做完就不再想不再评价。特别是完美主义人格者,要学会肯定自己,少与他人攀比,要认识到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和事。
宣泄疗法。对家人和朋友说出心理创伤和紧张恐惧心理,把内心...

强迫症(以假乱真)

 

所谓以假乱真就是把本来不是真的东西误认为是真的,并因此而焦虑和恐惧。常见的是把我们的某个想法认为是真的,或者认为自己真的有这样的欲望。专业上叫做思想行为混淆。
 
    “我站在高处就想跳下去;开车就想撞人;看见刀,筷子之类的尖锐物品就想伤害自己或别人;看到某些异性,就算是自己的亲人也会出现性的想法和画面。”
 
     “在新闻里看到哪里出车祸了,我就会担心自己的亲人也会出车祸;看书的时候总是怀疑书上写的不对,但又没有证据证明是错的;还有看书的时候总是觉得好像没看全,总好像落了...

强迫症少年的心理透视-精神分析疗法

 
强迫症少年的心理透视-精神分析疗法
 
一进咨询室,G就急切地问:“老师,我是不是得了精神分裂症?”
 
坐下许久,G的情绪仍没有平静下来,虽然回答我的一些常规性提问,但注意力仍在“我是不是精神病”之上。咨询要进行下去,须先解除G的担忧。通过观察和询问,我排除了G是精神分裂症的可能。直到此时,坐在椅子上的G的身体和精神才明显放松下来,咨询才真正开始。
 
症状主诉
 
G,男,17岁,主诉症状为强迫和自伤行为。
 
G最担心的是自己拨打110的冲动和行为。每当拿起电话,甚至看到电话,G就有一种拨打110的冲动...
E健网知识分享 © 201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