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门”后的心理问题
录音门”事件沸沸扬扬。有人认为,老师是好老师,认真负责才会管孩子,才会有过激的行为。也有人认为,教育体制有问题,老师根本是在发泄。
无论怎样,更值得关注的是事件背后隐含的“情结”。
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理论:外来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人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B(belief)才是引发人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的间接原因。
简单的说就是:不是事件,而是你对事件的认识决定了你的反应。
家长用录音的方式来证明老师打骂学生,老师存在问题,这个行为本身很值得深思。
为什么这位家长要这么做?
录音看起来是因为老师打骂孩子了,家长在取证,是在防御,其实这是一个攻击的行为,它的潜台词是想说“老师犯错了”。
这种攻击行为背后是不是隐藏了这样一个心理:孩子的教育出现了问题,但家长不愿意承认自己有责任,所以他去证明老师有问题、学校有问题、教育体制有问题。所以家长没有责任,完全是老师的责任。
如果家长的目的是出于关心孩子、保护孩子,那么攻击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攻击势必会造成反弹,你首先把老师放在对立面上了。
建议家长们不妨反思下,一个老师带的那么多学生,有没有学生是得到了善待的呢?那些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做了什么?
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过一个“晕轮效应”: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种心理,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
如果你心理上认为老师不好、学校不好、体制不好,那无论怎样你都能找出不好的地方。并且,如果你总是进行外归因,把责任都归结到别人身上,那么你永远对事件无能为力。
其实孩子的心理问题受父母的影响最大,其次才是学校、老师和社会。父母的这个举动至少告诉自己的孩子,第一:老师可以不尊重、第二对待别人犯得错,可以用极端的方法解决。没有宽容的心态。第三:有了矛盾会习惯的把矛头指向外部,掩盖自身的问题。第四:孩子自己的问题,最好家长给出建议,最好不要替孩子出头。孩子会产生依赖心理。第五:遇到性骚扰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无论怎样,更值得关注的是事件背后隐含的“情结”。
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理论:外来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人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B(belief)才是引发人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的间接原因。
简单的说就是:不是事件,而是你对事件的认识决定了你的反应。
家长用录音的方式来证明老师打骂学生,老师存在问题,这个行为本身很值得深思。
为什么这位家长要这么做?
录音看起来是因为老师打骂孩子了,家长在取证,是在防御,其实这是一个攻击的行为,它的潜台词是想说“老师犯错了”。
这种攻击行为背后是不是隐藏了这样一个心理:孩子的教育出现了问题,但家长不愿意承认自己有责任,所以他去证明老师有问题、学校有问题、教育体制有问题。所以家长没有责任,完全是老师的责任。
如果家长的目的是出于关心孩子、保护孩子,那么攻击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攻击势必会造成反弹,你首先把老师放在对立面上了。
建议家长们不妨反思下,一个老师带的那么多学生,有没有学生是得到了善待的呢?那些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做了什么?
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过一个“晕轮效应”: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种心理,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
如果你心理上认为老师不好、学校不好、体制不好,那无论怎样你都能找出不好的地方。并且,如果你总是进行外归因,把责任都归结到别人身上,那么你永远对事件无能为力。
其实孩子的心理问题受父母的影响最大,其次才是学校、老师和社会。父母的这个举动至少告诉自己的孩子,第一:老师可以不尊重、第二对待别人犯得错,可以用极端的方法解决。没有宽容的心态。第三:有了矛盾会习惯的把矛头指向外部,掩盖自身的问题。第四:孩子自己的问题,最好家长给出建议,最好不要替孩子出头。孩子会产生依赖心理。第五:遇到性骚扰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 "“录音门”后的心理问题" 的相关文章: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距离因素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保持适当的交往空间。据爱德华霍尔研究,人际交往存在着四种不同的距离带。第一种是亲密距离带,交往双方保持在米以内,意味着在交往的过程中有身体的直接接触,如拉着手一起交谈。这时,交往者的身体热量、声音、气味和呼吸等感觉输入都无一例外地融进交往过程,表明双方的交往是亲密的。第二是人际距离带,保持的交往距离为米。这是平时与普通朋友和同事、同学的交往时常用的距离带。第三是社会距离带,保持的距离为米,主要出现在社会性交往中,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里上课时的交往。第四是公共距离带,保持距离为米。如学生在会堂里听教师作讲演,虽然很难立即形成亲密的人际关...
求职四大心理
同样都是大学毕业生,到就业市场应聘,为何有人马到成功,有人却屡试不第?这里有个“第一印象”问题。据心理专家介绍,首因效应、近因效应、鲇鱼效应、晕轮效应等,都是心理现象的规律,只要求职者巧加利用,肯定会在第一时间里迸放光彩,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占得就业先机。求职者不妨一试。
首因效应:穿着张扬让人惊
案例:小杨是工科名校毕业生,专业对路、成绩优良,在厚厚的应聘材料中脱颖而出,入列预选名单。但她面试时,穿着过于新潮:鲜艳的短上衣、破旧的低腰裤,很夸张地戴着热带风情的大耳环,一进门就让由高级工程师组成的考官们一愣,考官们没问几个问题,...
忽悠了几代中国人的十大俗话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俗话说“是药均有三分毒”;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俗话:“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俗话它通俗易懂,不知什么时候形成,但影响广泛,深入人心,中国人从小就在这样的俗话氛围中耳濡目染,这样的俗话深入每个中国人的骨髓,成为我们思考的“定式”。讲道理,说服人,教育人的时候,我们总喜欢“引经据典”,以“俗话说得好”来加强自己的观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俗话与现实生活中的伦理和我们所倡导之风尚相驳,下面列举的十大俗话,就忽悠了几代中国人。 1、天下乌鸦一般黑天下乌鸦一般黑,主张一竹桿打死一船人,一个活口儿也...
改变生活的心理学法则(下)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交往障碍。比如,与陌生人交往时,我们是不是经常觉得沟通困难,两人相对无言?为什么别人的人缘很好,自己的朋友却寥寥无几?相见恨晚的异性,为什么真正走到一起后,却又很快分开了?唯有心与心的交流,才能产生共鸣,拥有更多的知己朋友。社交中的效应与定律,教给你人际交往中的实用技巧,帮助你窥探复杂的人性心理,找到那把开启心锁的钥匙。
12.首因效应:不可忽视的第一印象
1923年秋,冯玉祥将军担任“陆军检阅使”时,原...
什么样的人,再婚更难?
中国离婚率的居高不下,同时也伴随着再婚率的频频走低。即便有人再次冲进围城,再婚夫妻的感情更加脆弱,其离婚率比初婚者高出30%以上。在国内最有名的几家交友网站,登记寻觅的人数节节攀升,一片形势大好。但再婚的成功率却极其低下,很少有人找到合适的伴侣。对此,众多离异人士百思不得其解。
曾有男士问我:“再婚到底难在哪里?我想和您聊聊现在45至50左右单身女性的心理。”
再婚到底难在哪里呢?有多种因素会影响到再婚。但具有完美主义情结的人士,再婚的过程很辛苦,也很痛苦!
曾经有位男士,离异多年,虽然他也很用心地交往,每次恋爱都轰轰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