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治疗的新策略
房颤治疗的新策略
心房纤维性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持续性心律失常;人群患病率约1%,我国约有1300万房颤病人。近年来,房颤患病率呈增高趋势,预计未来5年可能增加1倍,达到2600万人。65~85岁的病人约占70%。《2010年SEC房颤指南》,将房颤治疗的新策略调整为抗凝治疗、率律治疗和上游治疗,由于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抗凝治疗一跃排在治疗总策略的第一位。抗凝和上游治疗能降低死亡率,率律治疗主要缓解症状。
一.\'三升三降\'增加房颤的危险
房颤的危险性在于,明显增加了脑梗塞的发生率,增加了死亡率,显著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房颤的危害主要有‘三升’和‘三降’:
(一)‘三升“
1.死亡率升高:房颤的死亡率比窦性心律增加1倍。
2.住院率升高:因房颤住院者,约占心律失常住院病人的1/3;住院主要原因是,房颤诱发急性冠脉综合症、心衰加重、脑栓塞、心律失常急需处理等。
3.脑卒中率升高:约20%的脑卒中由房颤引起。房颤病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增加,与房颤相关的脑卒中常常病情严重,预后不佳。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71%的脑栓塞在观察随访的6周内死亡或遗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两项前瞻性研究显示,房颤病人发生脑卒中,致死或者致残的比例分别有63%和44%。
(二)‘三降’
1.生活质量和运动耐力降低:房颤病人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受损和下降。
2.心功能下降:房颤发生之后,心房辅助泵的作用消失,心功能约下降10%~11%,心室率的绝对不齐,也使心功能下降9%;心输出量下降,左室舒张末压升高,心功能下降。
3.认知程度降低...
心房纤维性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持续性心律失常;人群患病率约1%,我国约有1300万房颤病人。近年来,房颤患病率呈增高趋势,预计未来5年可能增加1倍,达到2600万人。65~85岁的病人约占70%。《2010年SEC房颤指南》,将房颤治疗的新策略调整为抗凝治疗、率律治疗和上游治疗,由于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抗凝治疗一跃排在治疗总策略的第一位。抗凝和上游治疗能降低死亡率,率律治疗主要缓解症状。
一.\'三升三降\'增加房颤的危险
房颤的危险性在于,明显增加了脑梗塞的发生率,增加了死亡率,显著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房颤的危害主要有‘三升’和‘三降’:
(一)‘三升“
1.死亡率升高:房颤的死亡率比窦性心律增加1倍。
2.住院率升高:因房颤住院者,约占心律失常住院病人的1/3;住院主要原因是,房颤诱发急性冠脉综合症、心衰加重、脑栓塞、心律失常急需处理等。
3.脑卒中率升高:约20%的脑卒中由房颤引起。房颤病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增加,与房颤相关的脑卒中常常病情严重,预后不佳。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71%的脑栓塞在观察随访的6周内死亡或遗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两项前瞻性研究显示,房颤病人发生脑卒中,致死或者致残的比例分别有63%和44%。
(二)‘三降’
1.生活质量和运动耐力降低:房颤病人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受损和下降。
2.心功能下降:房颤发生之后,心房辅助泵的作用消失,心功能约下降10%~11%,心室率的绝对不齐,也使心功能下降9%;心输出量下降,左室舒张末压升高,心功能下降。
3.认知程度降低...
▼ "房颤治疗的新策略" 的相关文章:
2008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年会报道
【编者按】 2008年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年会(ASA 2008)于10月18-22日在奥兰多召开。我们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宣武医院王天龙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岳云教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邓硕曾教授为特约编委,摘要报告部分内容并刊于第E1~E4版。 ASA 2008印象深刻的新知识与热话题——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吴新民教授全球1.7万名代表参加了ASA 2008,其中包括150余名来自中国大陆的麻醉学专家。就ASA 2008的热点与新知识等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参加此次会议的中华...
电抽搐治疗在精神科的应用
电抽搐治疗在精神科的应用电抽搐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 ECT)1938年由意大利神经精神病学家Ugo Cerletti和Lucio Bini发明创用,从而开辟了精神科治疗学的一个新纪元。ECT历经半个多世纪至今仍为一种快速的、有效和安全便捷的治疗方法,特别对严重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紧张型状群有显著疗效。直至今日ECT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其方法在不断进步,临床适应症也有扩大趋势。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王飚
ECT的发现与发展
ECT的发现源自精神分裂症和癫痫相互拮抗假说的抽搐疗法。1934年Meduna发现,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
围手术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是“帮手” 不是“打手”
既往围手术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顾虑20多年前,麻醉科医师在围手术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顾虑在于:①β受体阻滞剂对心脏有负性肌力、负性频率和负性传导作用;②β受体阻滞剂与麻醉药有协同作用,可能导致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③心脏手术中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影响心脏的复跳和心功能,并有可能使患者的心脏在复苏后出现传导阻滞;④在非心脏手术中应用该类药物可能会增加心脏不良事件;⑤黄种人对β受体阻滞剂的敏感性可能高于白种人(有报道指出,黄种人的有效血药浓度比白种人低20%);⑥麻醉和重症监护室(IC...
典型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如何判定确系心肌梗塞,是挽救心肌梗塞患者生命的关键。因此,人们需了解一些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以防不测发生。长沙长鸿医院专家提醒广大的心脏病患者 ,出现以下症状 ,要高度警惕心肌梗塞的发生,及时发现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悲剧发生:
.突发性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痛,向左肩臂或其他处放射,但其程度较平常所发生的心绞痛明显加重,持续时间较长,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伴大汗、恐惧。
.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恶心、呕吐和腹胀。
.疼痛发生后24至48小时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发热和心动过速。
.大部分病人伴有心律失常、血压下降。
...
冠心病外科手术的麻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诞生于1962年。国内1972年开始冠心病外科治疗,首例病例为左室室壁瘤切除术,1974年开始cabg。虽然冠心外科的历史尚不到40年,但发展迅速,目前美国每年cabg的例数可达30万例以上。国内近年来cabg发展较快,虽然目前每年手术例数仅为美国cabg手术例数的0.2%,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随着国民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来的手术例数必会大大增加。一、冠心病病人术前病情特点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完全堵塞是导致心肌缺血的最基本病变。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储备力降低,一旦心脏负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超过固定狭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