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复苏:复苏新概念—成年人心脏骤停最需要考虑大脑供血
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心肺复苏(CPR)恢复其心跳和呼吸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如今这一理念正在受到挑战:2009年1月13日出版的《美国心脏病学院杂志》发表亚利桑那大学心脏中心主任Gordon A. Ewy等的文章,提出了心脑复苏(CCR)的新概念,标志着心脑复苏概念走上前台,是心脏骤停救治的一次观念变革。(J Am Coll Cardiol. 2009,53:149)
心脑复苏主要针对成年人的心跳骤停,尤其是发生于院外但有目击者的猝死。在急救过程中最需要考虑的是要满足大脑供血,而不是肺脏。急救者应该实施不间断胸外按压,目的是使患者的血液流向心脏和大脑。而心肺复苏强调的是恢复心跳和呼吸,同时注重“口对口”的人工呼吸。 传统的心肺复苏(CPR)理念是恢复心跳和呼吸,而心脑复苏(CCR)则主要针对成年人的心脏骤停,尤其是发生于院外但有目击者的猝死。这一理念是指在急救过程中,最需要考虑满足大脑供血,而非肺脏,因此人工呼吸绝非最佳选择,取而代之的是,急救者应不间断地实施胸外按压,使患者的血液流向心脏和大脑。
CCR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 旁观者不间断胸外按压;2. 新的急救医疗模式(EMS);3. 复苏积极救治措施(见表1)。心脑复苏可以大幅度改善存活率,尤其是有现场目击者和EMS人员到达现场时可电击复律的患者。
亚利桑那大学心脏中心主任Gordon A. Ewy等制定的CCR抢救标准明显的改善了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很多患者在出院时神经功能保持良好(见图1、图2)。
先按压再除颤
Weisfeldt和Becker发现,心室颤动(VF)发生后,最初5分钟是电击除颤的最好时期;超过5分钟则由于VF消耗了很大的能量而逐渐衰竭,电击除颤的效果欠佳,无法恢复有效收缩。西雅图Cobb和挪威的Wik等人则发现,在电击前先进行90秒到3分钟的胸外按压可显著提高存活率。
因此,若目击者或急救人员能在VF发作后5分钟内进行除颤最好。但是,急救人员往往不能很快到达,这时心脏往往已消耗完能量,此时并不需要立即除颤,而应进行胸外按压...
心脑复苏主要针对成年人的心跳骤停,尤其是发生于院外但有目击者的猝死。在急救过程中最需要考虑的是要满足大脑供血,而不是肺脏。急救者应该实施不间断胸外按压,目的是使患者的血液流向心脏和大脑。而心肺复苏强调的是恢复心跳和呼吸,同时注重“口对口”的人工呼吸。 传统的心肺复苏(CPR)理念是恢复心跳和呼吸,而心脑复苏(CCR)则主要针对成年人的心脏骤停,尤其是发生于院外但有目击者的猝死。这一理念是指在急救过程中,最需要考虑满足大脑供血,而非肺脏,因此人工呼吸绝非最佳选择,取而代之的是,急救者应不间断地实施胸外按压,使患者的血液流向心脏和大脑。
CCR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 旁观者不间断胸外按压;2. 新的急救医疗模式(EMS);3. 复苏积极救治措施(见表1)。心脑复苏可以大幅度改善存活率,尤其是有现场目击者和EMS人员到达现场时可电击复律的患者。
亚利桑那大学心脏中心主任Gordon A. Ewy等制定的CCR抢救标准明显的改善了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很多患者在出院时神经功能保持良好(见图1、图2)。
先按压再除颤
Weisfeldt和Becker发现,心室颤动(VF)发生后,最初5分钟是电击除颤的最好时期;超过5分钟则由于VF消耗了很大的能量而逐渐衰竭,电击除颤的效果欠佳,无法恢复有效收缩。西雅图Cobb和挪威的Wik等人则发现,在电击前先进行90秒到3分钟的胸外按压可显著提高存活率。
因此,若目击者或急救人员能在VF发作后5分钟内进行除颤最好。但是,急救人员往往不能很快到达,这时心脏往往已消耗完能量,此时并不需要立即除颤,而应进行胸外按压...
▼ "心脑复苏:复苏新概念—成年人心脏骤停最需要考虑大脑供血" 的相关文章: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治疗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 CVST)是一种少见病,仅占 所有卒中的不到 1%。由于缺乏基于人群的研究资料,成年人 CVST 的确切发病率尚不清楚。成年人的发病高峰在 20~30 岁,男女之比为每年 1.5~5。由于其临床症状谱广并且常亚急性或迁延起病,因此往往会被漏诊或延误诊断。头痛是 CVST 的最常见症状,约 90%的病例可出现头痛,可呈急性发作(霹雳样头痛),在临床上难以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头痛相鉴别。CVST 患者局部或全身性性发作较动脉性卒中更多见,...巨大左室的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室因其手术风险大,手术死亡率及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我院从2005年10月至2007年12月为19例此类病人进行人工瓣膜置换术,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全组19例,男7例,女12例;年龄38~68岁,平均41?5岁;体重52?8 kg;其中: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例,二尖瓣脱垂伴关闭不全合并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4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中,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4例,二尖瓣...
颅内压升高
缺血性脑水肿发生在缺血性梗死最初24~48小时内。在完全大脑中动脉梗死的年轻病人中,脑水肿和ICP增高可能是一个主要合并症,并导致脑疝和死亡。只有10%~20%的病人脑水肿进展,这种病人通常表现意识水平快速下降和症状发生后2~4天脑疝体征发展。这些病人中多半的结果是致死性的,标准治疗死亡率是80%左右。产生临床症状恶化和需药物干预。脑水肿的高峰在卒中后3~5天发生,发病后24小时之内出现较为少见,除非病人是大面积脑梗死。颅内压增高也是脑出血后引起死亡的主要因素。除了血肿的占位效应,继发脑积水也可能使颅内...
2005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
如何改进、简化复苏培训程序和提高复苏成功率是新指南重点关注的问题,有效不间断的胸外按压的重要意义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针对所有施救者(包括医务人员和非医务人员)共同的变化
新指南更加强调CPR时持续有效胸外按压的重要意义。建议对于除新生儿以外所有心脏骤停者给予频率约100次/min的有力按压,而且尽量减少按压中断。对除新生儿外所有年龄段患者给予30:2按压/通气比。
所有人工呼吸均应持续吹气1秒,避免给予多次吹气或吹入气量过大。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进展
诊断与评估不同原因COPD肺动脉高压发生机制可能不同
伊朗一项研究评估了3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平均肺动脉压(PAP)与肺功能试验间关系。根据不同吸烟类型,65例烟龄超过10年的COPD患者被分为香烟、烤烟和水泡烟3组。
结果显示,3组患者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下降或过度通气水平与PAP均无相关性;但香烟组患者的氧饱和度与PAP呈显著负相关(P=0.03)。
该研究提示,不同原因所致COPD肺动脉高压发生机制可能不同,导致FEV1下降、动脉氧失饱和及肺动脉高压的呼吸系统结构改变可能不同。
肺活量测定法可用于COPD早期筛查与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