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气血阴阳论之:气血论初识

关于中医气血阴阳论之:气血论初识
什么是气?“内经”医家歧伯说:“五谷所化生的精微物质,从上焦散布,熏蒸于皮肤,充养周身,滋润毛发,好像雾露一样,溉养万物,这叫做“气”。气的来源,一是禀受先天父母,称元气,入于肾。二是来源于后天水谷之气,得脾胃输布充泽五脏,即为各脏之气。二气相合,即生命活动的动力。故“灵枢 ”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
人体之气,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和五藏之气。“内经“概之为经气。医家何梦瑶《医碥》云:“气亦耳,依其行于脉外,则曰卫气;行于脉中,则曰营气;聚于胸中,则宗气。名虽有三,气本无二。”
“元气”是先天精气所化生,发源于肾,借三焦之道通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
“宗气”(大气)为水谷之气与自然界之气相合,积留于胸中(胸中为气海),出于喉咙而行呼吸,贯心肺以行血。宗气半行于脉中半行于脉外。
“营气” 营气之营,营者阴血也。营为血中之气,故称营气。亦是生于水谷,源于脾胃,运营于脉中的精气,内注五脏六腑,外营四肢。
“卫气”也是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它与营气不同者,乃运行于脉外,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以温养肌肉皮肤,其主要功能,是保卫体表,抗拒外邪的入侵。五脏之气,为五脏功能具体表现。气能统摄血液,故常于补血止血时,着重配用补气药。
气之与血异名同类,同出于脾胃,有互相促进,互相带动作用。即气能生血,血能藏气。气主照之升也,血主濡之润也。气为阳,血为阴。气有化生血液的功能,血是气所依附的物质。气推血行,血随气行。气与血有着相互为用,不可分割关系。前人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之说。气虚能致血虚,补气能治血虚证。各脏气虚,与脾气虚有密切关系。乃“气血阴阳互根的理论”。“气滞则血瘀,血瘀则气受阻。”“血至则气亦至,气行则血亦行”。补气与助阳,补血和养阴,往往是相须为用的。
“内经”曰:“谷入于胃,脉道亦通,气血乃行。”医家张璐认为:“气血的本性,是喜温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为内经治疗血症之要诀。“经曰”:“气血同出而名异,故治血必先顺气,则气得通,血可行。”补气血之药,加升提之剂,得其性情,故可久服。气能生血,故用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以助生化之源。外科医家石印玉说:“气滞血瘀,失于流畅,即易成痰,痰瘀胶凝,症情顽焉。”
“气血同源”往往相互影响,彼此传变。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以生气。...

▼ "关于中医气血阴阳论之:气血论初识" 的相关文章:

成功治疗“气血两虚”的验方、偏方、食疗、中医茶疗

成功治疗“气血两虚”的验方、偏方、食疗、中医茶疗 气脱者,目不明,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水火不足则色清淡,井深没水何需泵. 水之为病多喘促,气之为病多胀满.
血虚则发落,血虚则心衰,气虚则脾弱.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火乱心则狂,百病生于气.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心阴不足则怔忡,心阳不足则烦乱. 肝气逆则头痛、耳聋,胃热则呕,肠寒则鸣. 肾虚则齿豁,精盛则齿坚,虚热则齿动. 女子常损肝胃,男子常损肝肾.
血双补方是指既能补血,又能补气,适用于气血皆不足之证.也就是说,临床上既有气不够用而出现的短气、乏力、...

痹痛酊治疗妇女经行身痛病疗效确切

   痹痛酊治疗妇女经行身痛病疗效确切  ----------------------------------------------------------------     每值经期或者行经前后,出现身体疼痛为主证者,称之为“经行身痛”。病因主要是气血不和,值经期的生理变化,肢体失于濡养而使气血虚弱、瘀血阻滞。 诊断: 1、  有失血或久病史,经期、产后感受风寒湿史,或七情内伤史; 2、  经前或经期发生全身关节疼痛、腰背或骶骨部沉重酸痛,或遇经行则身痛加重,经净疼痛渐减,症状消失,下次行经又复发。 3、&n...

女性朋友,你需要补“气血”了

 如果把人体比作生长植物的话,气就是阳光,血就是雨露,二者共同作用于人体,使其茁壮成长。气和血可以在人体的一些细节中发现出来,只要分辨出这些小细节就能认清各个脏腑气血的运行状态,有助于预知疾病
  气和血都是生命的载体,共同滋润身体。如果把人体比作生长植物的话,气就是阳光,血就是雨露,二者共同作用于人体,使其茁壮成长。气和血可以在人体的一些细节中发现出来,只要分辨出这些小细节就能认清各个脏腑气血的运行状态,有助于预知疾病、保持健康。
  1.看眼睛
  主要看眼睛的色泽和清澈度。小孩子都有一双清澈的眼睛。眼睛清澈明亮、神采奕奕,说明气血充足;眼白的颜色混浊、发黄,就表明肝脏气血...

气血双补黄芪大枣汤

现如今药食同源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像黄芪、当归、人参、西洋参等原本在中药店才能买到的药材,在超市里已经和八角、桂皮等调味料放在一起卖了。做菜或煲汤的时候放入一些具有保健功能的药材,的确能够加强食疗的功效。在素食中,补气的最佳食材当属黄芪。经常少量饮用黄芪大枣汤能够有效改善脾胃虚弱、气短乏力等症,此外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原料:生黄芪:15克、大枣:5枚
做法:将黄芪和大枣洗净,放入砂锅内,加两碗清水,盖上锅盖,先大火烧开,再转小火煮半小时,弃渣喝汤,每周饮用2-3次。

提示:
1. 如果气虚、气短比较严重,可将生黄芪换成炙黄芪,补气功效更强。
2. 黄芪性偏温,补气升阳,易...

调脾胃就是养气血(转)


养生的正确观念——调养脾胃就是补益气血


这几天有很多朋友对莲花说,希望我能写一篇关于调养脾胃的帖子。莲花也非常想就这个话题跟大家再深入的交流一下,因为在每个人的健康方面脾胃所起的作用真的是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量来生活、工作,也就是说脾胃是健康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莲花这篇帖子的中心思想就是:树立养生的正确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盲从,不要偏激,真正的让大家都能认识到补益气血的根本是调养脾胃,调养脾胃的根本是合理饮食!

可是现在很多所谓的养生专家说的最多的不是如何养护脾胃如何好好吃饭,而是天天在讲虚和补——补血补气补肾补心,总之只要说到养生就是一个字“补”。补...
E健网知识分享 © 201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如果违反版权请发邮件至 ask#ej38.com (#替换成@),将在48小时内删除